
《禮記·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時措之宜也。” 鄭玄 注:“時措,言得其時而用也。” 孔穎達 疏:“措猶用也。言至誠者成萬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時而用之,則無往而不宜”。後以“時措”謂因時制宜。《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大抵治獄以寬厚為本,而刑新國則宜用輕典,若執而不變,非時措之道也。”
關于“時措”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中庸》的“故時措之宜也”,鄭玄注為“言得其時而用也”,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為“得時而用之,則無往而不宜”。其核心思想源自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強調行為需符合時勢。
二、字義拆解
三、核心思想 作為儒家治國理念的重要概念,主張:
四、應用範疇 曆史上多用于:
相關詞彙 近義詞:因時制宜、通權達變 反義詞:刻舟求劍、膠柱鼓瑟
注:以上解析綜合《中庸》原文及漢唐注疏,結合曆史應用實例進行闡釋。
“時措”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分析。
“時措”拆分為“日”和“扌”。其中,“日”是左邊的部首,“扌”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時措”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它的意義和用法在曆史上可能有所不同,現代對它的解釋是指“按照正确的時間、情況做出適當的安排和處理”,表示時間和安排的慎重性。
“時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時措”,即将“時”字的“日”改為“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時措”一詞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漢字的形态演變過程中,有時采用簡化的字形,有時則采用繁瑣的字形。然而,這些寫法在現代語言中已經不再通用。
1. 他對每個任務的時措都非常謹慎。
2. 她在工作中總是善于時措,從不草率行事。
時機、時刻、時光、時序、措施、措辭、措手不及、措置。
安排、處理、安頓、策劃。
隨意、任意、馬虎、漫不經心。
以上就是關于“時措”一詞的詳細分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