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時措之宜也。” 鄭玄 注:“時措,言得其時而用也。” 孔穎達 疏:“措猶用也。言至誠者成萬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時而用之,則無往而不宜”。後以“時措”謂因時制宜。《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大抵治獄以寬厚為本,而刑新國則宜用輕典,若執而不變,非時措之道也。”
時措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順應時勢而采取的恰當舉措或行動。它強調行為需契合時機、符合客觀規律,以達到最佳效果。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經典出處: 該詞源出儒家經典《禮記·中庸》: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此句意為:完善自我是仁,成就事物是智。這是天賦的德性,融合了内外之道,因此隨時施行無不適宜。此處“時措之宜”奠定了該詞“順應時機而舉措得當”的核心内涵。
根據權威辭書釋義,“時措”包含以下層次:
在現代語境中,“時措”常用于:
《禮記·中庸》,中華書局點校本。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時措”詞條。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措”字釋義及用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對《中庸》“時措之宜”的注解。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因時制宜”相關釋義。
關于“時措”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中庸》的“故時措之宜也”,鄭玄注為“言得其時而用也”,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為“得時而用之,則無往而不宜”。其核心思想源自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強調行為需符合時勢。
二、字義拆解
三、核心思想 作為儒家治國理念的重要概念,主張:
四、應用範疇 曆史上多用于:
相關詞彙 近義詞:因時制宜、通權達變 反義詞:刻舟求劍、膠柱鼓瑟
注:以上解析綜合《中庸》原文及漢唐注疏,結合曆史應用實例進行闡釋。
報價薄民辨惑變業别具匠心賓次不差成堂寸資道三不着兩德川家康剛腸乖和過抵孤行己意,孤行己見寒音恒毛橫夭湖海志虎踞鲸吞監人解柄悸駭浄淡靖節徵士集愆簿鞠愛椇枳堪士攬涕連舻蓂曆目為庖脍披索牆花錢帖颀典切骨之仇清管青龍疏取資人彘人之常情肉片桑土綢缪賞觌石圅霜露之疾誰誰酸牛奶邃學談風月天寒地凍廷臣通用性頹塌望台無家可歸綫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