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絡縸 ”。亦作“ 絡漠 ”。張羅覆蓋貌。《後漢書·馬融傳》:“矰碆飛流,纖羅絡縸。” 李賢 注:“絡縸,張羅貌也。縸與幕通。”《文選·左思<蜀都賦>》:“鷹犬倐眒,罻羅絡幕。” 劉逵 注:“罻羅,鳥獸網也;絡幕,施張之貌也。” 晉 成公綏 《蜘蛛賦》:“纖羅絡漠,綺錯交張。”
“絡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張羅覆蓋貌”,主要用于形容網狀物或羅網覆蓋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用網狀物(如羅網、絲線等)張設、籠罩物體的形态,強調覆蓋的密集或廣泛性。例如《後漢書》中“纖羅絡縸”即用纖細的羅網覆蓋獵物。
字形變體
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絡縸”或“絡漠”,屬于通假或異體字現象。如《蜀都賦》中“罻羅絡幕”中的“絡幕”即與“絡縸”相通。
“絡幕”屬于古代文學中的描述性詞彙,多用于狩獵、自然現象的鋪陳描寫,現代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後漢書》《文選》等文獻。
絡幕(luò m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來圍住營造帷幕的繩索。指的是以繩索、網等搭建起來的類似幕簾的物體。
絡幕的拆分部首為纟和廣,其中纟為左邊的部分,廣為右邊的部分。筆畫數為14畫。
絡幕的字形比較獨特,始見于《說文解字》,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被廣泛使用。從字形上來看,纟部象征繩索,廣部象征帷幕。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繩索搭建的帷幕含義。
絡幕的繁體字為纍幕,讀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絡幕的字形有所變化,以“罒”代替了“纟”作為左邊的部分。這個字形可以在古籍、碑銘等文物中找到。
1. 宮廷中,常常會用絡幕将各個空間區分開來。
2. 他站在絡幕後面,憑窗眺望遠方的景色。
組詞:絡繹不絕、憑繩石墜。
近義詞:帷幕、幕簾。
反義詞:明亮、開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