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貨的意思、食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貨的解釋

(1).古代用以稱國家財政經濟。語出《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孫星衍 疏:“《漢書·食貨志》雲:‘《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東觀漢記·馬援傳》:“富民之本,在於食貨。” 嚴複 《有如三保》:“既通矣,則中外食貨,猶水互注,必趨於平,又無疑也。”

(2).食和貨。糧食等食物和錢財、貨物。《漢書·叙傳下》:“厥初生民,食貨惟先。”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晃神道碑》:“崇高在於寵祿,大欲存於食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貨”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國家財政經濟中與糧食(食)和貨币財物(貨)相關的核心事務。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指糧食、農作物等維持生存的基本物資。《說文解字》釋:“食,一米也”,引申為農業生産與糧食儲備。

  2. 指貨币、財物及流通商品。《說文解字》:“貨,財也”,涵蓋布帛、錢币等可交換的物資。


二、合成詞“食貨”的涵義

“食貨”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尚書·洪範》八政中的“一曰食,二曰貨”,後被曆代史書沿用(如《漢書·食貨志》),其核心含義包括:

  1. 基礎經濟範疇

    統稱國家民生根本,即農業生産(食)與商品流通(貨),構成古代財政體系的兩大支柱。

  2. 財政管理對象

    指政府征收的田賦(實物糧食)和貨币稅收,如《漢書》載:“食謂農殖嘉谷,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


三、曆史文獻中的權威定義

  1. 《漢書·食貨志》(東漢班固)

    首次将“食貨”列為史書專章,明确其涵蓋土地制度、賦稅政策、貨币改革及平準均輸等經濟制度,奠定後世史書“食貨志”的編纂傳統 。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食貨,古代指國家財政經濟,包括糧食生産與貨币流通” 。

  3. 《辭源》(修訂版)

    進一步指出:“食貨為曆代王朝經濟政策的核心,涉及戶籍、田制、漕運、鹽鐵專賣等” 。


四、學術研究中的延伸意義

現代研究強調“食貨”制度的雙重性:


參考文獻

  1. 班固. 《漢書·食貨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商務印書館.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2014年.
  3. 何九盈等.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15年.
  4. 王曾瑜. 《宋朝階級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網絡擴展解釋

“食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含義 發音為shí huò,由“食”(吃喝)和“貨”(商品)組合而成,指以吃喝為目的的購物或消費行為。例如形容熱衷購買食品的人,或批評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現象。該用法強調滿足生活需求的消費動機。

二、古代文獻中的經濟概念 源自《尚書·洪範》“八政”之首,指國家財政經濟體系:

  1. “食”:農業生産,包括糧食等可食用作物(《漢書·食貨志》稱“農殖嘉谷可食之物”);
  2. “貨”:指布帛、貨币等流通物資,涵蓋副業生産與財富分配(如“分財布利通有無”)。

古代将“食貨”視為民生根本,如《三國食貨志》即記錄三國時期財政經濟狀況。這一概念在曆代史書中常被沿用,成為經濟史研究的重要範疇。

參考資料:現代釋義可查看查字典,古代含義可參考HttpCN詞典及相關曆史文獻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膀光寶衢罷收編鐘兵燹鄙瑣癡蠅觕婢打鼾黮昏氮循環彈子鎖電訊稿豆粉恩澤侯風塵肮髒父世縣該富挂榜合匏狐神界境虀臼繼世糾白倦苦據梁誇浮狼虎龍腹竹録像機蒙掙木客大冢男耕婦織鬧了歸齊内厚痞徒鉗束喬聲颡氣秦谶窮漠權時制宜權位騷邊濇脈駛足四緻碎話溯流徂源肅森啴諧髫孺推選外藩向上一路象主韅靷消渙笑眯眯洗潔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