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以稱國家財政經濟。語出《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孫星衍 疏:“《漢書·食貨志》雲:‘《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東觀漢記·馬援傳》:“富民之本,在於食貨。” 嚴複 《有如三保》:“既通矣,則中外食貨,猶水互注,必趨於平,又無疑也。”
(2).食和貨。糧食等食物和錢財、貨物。《漢書·叙傳下》:“厥初生民,食貨惟先。”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晃神道碑》:“崇高在於寵祿,大欲存於食貨。”
“食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含義 發音為shí huò,由“食”(吃喝)和“貨”(商品)組合而成,指以吃喝為目的的購物或消費行為。例如形容熱衷購買食品的人,或批評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現象。該用法強調滿足生活需求的消費動機。
二、古代文獻中的經濟概念 源自《尚書·洪範》“八政”之首,指國家財政經濟體系:
古代将“食貨”視為民生根本,如《三國食貨志》即記錄三國時期財政經濟狀況。這一概念在曆代史書中常被沿用,成為經濟史研究的重要範疇。
參考資料:現代釋義可查看查字典,古代含義可參考HttpCN詞典及相關曆史文獻解讀。
《食貨》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用來食用或販賣的物品,即食品和貨物。
《食貨》的部首是“食”和“貨”,部首“食”表示與食物相關,部首“貨”表示與貿易和物品相關。《食貨》的筆畫數為11畫。
《食貨》一詞最早出現在《字說》一書中,作為一個合成詞彙來描述食品和貨物。後來逐漸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廣泛使用。
《食貨》的繁體字為「食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食貨」可以寫作「食貨」,「食」字的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夕」字旁,而「貨」字的左邊是「貝」字旁,右邊是「化」字旁。
1. 我們需要購買一些食貨來做晚餐。
2. 農民将農産品作為食貨送到市場上銷售。
食品、食物、食材、食譜、貨物、貨币、貨物托運、貨箱等。
食品、商品、物品、貨品、貨物等。
貧窮、匮乏、貧瘠、貧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