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 人 卞和 得玉璞,先後獻之 厲王 、 武王 ,二王均輕信玉人之言,将“寶玉而題之以石”,以 和 為诳,而刖其雙足。及 文王 即位, 和 又抱璞哭于 楚山 下,王聞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後遂用作典故,以“誚石”譏諷為政者不識賢才。 唐 黃滔 《盧員外浔啟》:“韻匪擲金,理宜誚石。”
“诮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诮石”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的故事。卞和發現一塊玉璞(未經雕琢的玉石),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但兩位君主聽信玉匠的判斷,認為卞和用普通石頭冒充寶玉,以欺君之罪砍去其雙足。
卞和最終在楚文王時期剖開玉璞,得到稀世珍寶“和氏璧”。此故事見于《韓非子·和氏》,後世常用“诮石”表達對人才被忽視的批判。
現代語境中,“诮石”多用于文學或評論中,借古諷今,批評社會對人才的誤判或不公待遇。
類似表達有“和氏之璧”“卞泣荊山”等,均源自同一典故。
《诮石》是一個詞語,意為嘲笑或諷刺别人,尤其是在他人遭遇困難或失敗時嘲諷他們。
《诮石》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其中,“诮”音qiào,部首是言(yán),總共有7畫;“石”音shí,部首是石(dàn),總共有5畫。
《诮石》這個詞語的來源具有一定的曆史背景。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石頭來嘲諷或諷刺别人。當人們想起這一點時,就會出現了《诮石》這個詞語。在繁體中,诮石同樣是“诮石”,沒有什麼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诮石》這個詞。雖然拼音和意思沒有改變,但字形可能稍有差異。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目前不可考。
以下是一些使用《诮石》這個詞的例句:
1. 他遭受了失敗,被人诮石了。
2. 當别人遇到困難時,你不應該诮石他們。
3. 她沒有成功,卻遭到了身邊人的诮石。
《诮石》這個詞可以組成其他詞語的一部分,例如:
1. 诮諷:意為嘲諷、諷刺。
2. 嘲笑:意為嘲笑、譏笑。
《诮石》的近義詞包括:嘲諷、諷刺、挖苦等。反義詞則是贊美、鼓勵、支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