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糧的意思、公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糧的解釋

[agricultural tax paid in grain] 農業生産者或農業生産單位每年繳納給國家的作為農業稅的糧食

詳細解釋

農業生産者或農業生産單位每年繳納給國家作為農業稅的糧食。 周6*6*《恢複生産,建設中國》:“在公糧的負擔上,每一個農民每年平均收入大概是四百斤小米,要拿出八十斤給公家,這就是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二十。”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公糧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公糧"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農民依照國家政策無償繳納的糧食實物稅。該制度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孟子》"粟米之征"的記載,但現代意義上的公糧制度主要形成于20世紀中期。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公糧特指"農業生産者或農業生産單位繳納給國家的農業稅糧食"。

從政策層面分析,1949年後我國通過《農業稅條例》将公糧征收制度化。農民需按耕地面積和收成比例,向國家糧庫繳納稻谷、小麥等主糧,構成計劃經濟時期重要的財政基礎。這一制度持續至2006年1月1日全國取消農業稅為止,據國務院《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标志着延續2600年的"皇糧國稅"正式終結。

在社會功能維度,公糧制度曾發揮三重作用:首先是保障城鎮居民的糧食供應,其次是支持國家工業化建設,再次是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1950-1985年間,全國累計征收公糧約5000億公斤,約占同期糧食總産量的10-15%。

需要區分的相關概念包括"餘糧"(農戶自留口糧外的剩餘糧食)和"統購統銷"(國家統一收購和分配糧食的政策)。當前語境下,"交公糧"有時被泛化為履行公民義務的象征性表述,但其原始含義仍具有特定的曆史指向性。

網絡擴展解釋

“公糧”是中國特定曆史時期的一種農業稅收形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公糧指農民或農業生産單位以糧食形式向國家繳納的農業稅,屬于計劃經濟時代的重要稅賦制度。其本質是農民履行納稅義務的一種方式,而非簡單的糧食所有權轉移()。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始于中國共産黨革命根據地時期(1949年前),當時稱為"救國公糧",主要用于保障軍隊和公共需求()。
  2. 延續:新中國成立後延續實物征收制度,農民按土地常年産量比例繳納()。
  3. 廢止:2006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正式取消農業稅制度()。

三、制度特點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購糧"有本質區别:

五、當代意義

雖已廢止近20年,但公糧制度仍被視為:

  1. 計劃經濟時代的特殊印記
  2. 農村社會保障曆史讨論的焦點()
  3. 研究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樣本

注:如需了解具體征收标準或地域差異,建議查閱地方政府曆史檔案。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武百子堂保安隊寶鑷變嫌麃搖比雠槽鋼充車稠度傳甘楚匠從狙錯車棟梁對較獨搖芝鼖鼓負德背義浮腐甘服臯蘇羔羊公開規劃詭遇寒戰浩瀁歡服華嚴宗回暖齎貣監宮進一層廉鎮漫漶支離茂化秘丘抹不開谟範磨揩辟忌屏擲貧陋強占淺盡瓊籤圈椅衢柯忍衣三時箑蒲絁缦死灰槁木凸杯遐慨顯贲象貌詳妍缿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