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吴 公子季札 的省称。曾历聘 鲁 齐 郑 卫 晋 诸国,以博闻著称,为 春秋 之贤者。 汉 班昭 《东征赋》:“ 吴札 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 晋 左思 《魏都赋》:“ 吴札 听歌,而美其风。”《北史·隐逸传·崔赜》:“ 吴札 之论《周颂》,詎尽揄扬; 郢 客之奏《阳春》,谁能赴节?”
“吴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省称。他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博学多闻、德行高尚著称,被后世视为贤者典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人物背景
季札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因多次推让王位而闻名,体现了儒家推崇的“礼让”精神。他代表吴国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促进了中原与吴地的文化交流。
历史评价
汉代班昭在《东征赋》中赞其“多君子”,晋代左思《魏都赋》也提及他听乐评政的典故。北朝文献《北史》更将他与《阳春》雅乐相提并论,突显其文化影响力。
文化符号意义
“吴札”一词在后世文学中常被用作德才兼备的象征,例如“吴札多情曾挂剑”的典故,即指季札因信守承诺将宝剑挂于亡友墓前的故事。
读音与词源
该词读作“wú zhá”,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是古代对季札的尊称形式。
《吴札》是一个中国姓氏,源于中国古代的地名“吴”和“札”两个字。在古代,人们会以自己所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据记载,吴札这个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
《吴札》这个词可以拆解为“口”和“木”。其中,“口”为左部的部首,表示它的读音,而“木”为右部的部首,表示它的意义。根据《康熙字典》,《吴札》的总笔画数为9画。
《吴札》这个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地名“吴”。吴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相传是夏朝时的大臣允吾的后裔所建。后来,吴国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因此,“吴”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姓氏。
至于“札”,它是一个繁体字,通常用来表示《吴札》这个姓氏。它的繁体形式为「紮」,它的意思是“戳穿、揭露”。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包括《吴札》这个字也有一些变化。在古代,它的写法多样,常见的写法有“吴箚”、“吴劄”等。这些写法在字形和部首上略有差异,但丝毫不影响它所代表的姓氏意义。
1. 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姓吴札,他是江苏人。
2. 他的名字很特别,吴札,我一听就记住了。
3. 这本古籍上是写着吴箚还是吴劄?我有点看不清楚。
组词:吴文札、吴札族、吴札正
近义词:吴箚、吴劄
反义词:无。
波光鳞鳞不辞才疏志大车马承祀陈述达占等夷之心掉臂不顾肺腑交風廊分劳赴功槁干购綫桂酒椒浆锅底果皮滑菜煇光斛觫尖弱校样解离蚧搔九宫十三调刊灭考省科任髡树賫恨蓝单黎祁念信儿牛祸匿犀屏条啌啌窍凿洽悦栖景绮里祠秦琼染物若有所亡沙岛沙尖山顶社工勝常牲物生小食称石器寿数爽言耸惑唐花帑臧谈议风生小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