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還笏的意思、還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還笏的解釋

(1). 唐高宗 将立 武則天 為後, 褚遂良 谏,帝不聽。 遂良 緻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事見《舊唐書·褚遂良傳》。後用以稱堅持原則而不惜棄官。 唐 唐彥謙 《鹹通中始聞褚河南歸葬陽翟》詩:“不聽還笏諫,幾覆綴旒祧。” 宋 陸遊 《自嘲》詩:“獨立未除還笏氣,餘生猶待闔棺論。”

(2).緻仕,辭官。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詞:“古有一言腰相印,誰教他,滿篋嬰鱗疏。還笏退,不回顧。” 元 姚燧 《耶律鈞贈官制》:“固求還笏,難斷抗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還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具有曆史典故和引申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曆史典故與引申義

  1. 典故來源
    唐高宗欲立武則天為皇後,宰相褚遂良極力勸谏未果,遂将笏闆置于殿階,叩頭流血道:“還陛下此笏!”後因此被貶官。此事載于《舊唐書·褚遂良傳》。
    引申義:形容堅持原則、不惜棄官的氣節,如宋代陸遊詩“獨立未除還笏氣,餘生猶待阖棺論”。

  2. 廣義用法
    後也泛指辭官歸隱,如劉克莊詞“還笏退,不回顧”即表達棄官之意。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以上内容綜合了史書記載與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或相關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還笏的意思

《還笏》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官員參拜朝廷或上表請求恩賜時使用的一種禮儀動作。在古代,朝廷為了考察官員的忠誠和奉獻精神,會給予一種稱為“笏”的儀器作為獎賞。而官員在得到這個獎賞後,如果在參拜或上表時将笏還回給朝廷,那麼這個動作就被稱為“還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還笏》的拆分部首為“⻌”(辶),部首意為“行走”。它的筆畫數為21畫,比較複雜。包括結構複雜的“⻌”(辶)和“八”(八)兩個部分。

詞源和繁體

《還笏》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曆史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還笏”這個詞語的引用,意為向朝廷請恩或歸還官員所獲得的獎賞。在繁體中,這個詞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對于《還笏》這個詞語,古時候的寫法為“還禵”。可以看出,其中的“⺌”部分在古代被寫作“禵”。

例句

1. 官員恭敬地還笏,表達了他對朝廷的忠誠與感激之情。

2. 在古代,參拜時還笏是官員的一種恭敬禮儀。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還禮、還喏、還魂。

近義詞:獻笏、獻禮、獻媚。

反義詞:不還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