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母弟的意思、母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母弟的解釋

(1).同母之弟。别于庶弟。《左傳·宣公十七年》:“冬,公弟 叔肸 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稱弟,皆母弟也。”《書·牧誓》“昬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 孔 傳:“母弟,同母弟。” 孔穎達 疏:“《春秋》之例,母弟稱弟,凡《春秋》稱弟皆母弟也。母弟謂同母之弟。” 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銘》:“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 清 薛福成 《母弟季懷事狀》:“母弟 季懷 ,諱 福保 ,於兄弟行第四。”

(2).母親的弟弟,即舅。《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季布 母弟 丁公 ,為 楚 将。” 司馬貞 索隱:“謂 布 之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母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親屬關系的稱謂詞,其核心含義指“同母所生的弟弟”,即與自己同一位母親的弟弟。該詞在古代文獻和現代漢語中均有使用,但語境與使用頻率存在差異。

1.詞義解析

《漢語大詞典》明确解釋“母弟”為“同母之弟”,強調血緣關系的直接性。例如《左傳·隱公五年》中“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一句,便涉及“母弟”在宗法制度中的特殊地位。

2.與“胞弟”的用法差異

現代漢語常用“胞弟”表示同父母所生的弟弟,而“母弟”更側重強調“同母但未必同父”的情況。例如《現代漢語詞典》指出,古代家庭中若父親有多個妻子,子女可能稱同一母親所生的兄弟為“母弟”,以區分其他異母兄弟。

3.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在周代宗法制度下,“母弟”一詞常被用于政治繼承關系。據《禮記·喪服小記》記載,諸侯的“母弟”因其血緣親近性,可參與重要事務商議。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嫡庶關系的嚴格劃分。

4.現代用法的演變

當代《古代漢語詞典》提及,“母弟”在現代口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用于還原古代社會親屬制度。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環的關系描述,便隱含“母弟”與“庶弟”的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

“母弟”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同母之弟(區别于庶弟)

指同一母親所生的弟弟,強調血緣關系的純粹性。該用法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七年》記載的「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孔穎達注釋《尚書·牧誓》時明确「母弟謂同母之弟」。古代宗法制度中,母弟在繼承權、家族地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唐代韓愈墓志銘中提到的「公之母弟全素」即強調嫡親關系。

二、母親的弟弟(即舅舅)

此義項見于《史記·季布栾布列傳》記載的「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将」,司馬貞索隱直接注解「謂布之舅也」。這種用法在古代文獻中相對較少,主要出現在特定語境下對親屬關系的表述。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母弟」作為成語表示兄弟互助(如《論語》引申義),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延伸解讀。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采用前兩種核心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虣出笨車駁堯殘毀瞠瞠沖逸楚楚動人大兵底老冬天裡的春天獨步春鵝珠服禦高慶奎高圓格物诟訾灌夫駡坐犷健桂馥蘭香規蹤還責漢竹鶴骨雞膚潢漭積畜楷範口音郎庑老上愣怔面稽磨子目逆而送弄玄虛攀配钤識清湛親緣啓運氣宇軒昂若喪考妣桑蟲删拾滲坑士衆霜瓦素床素箋太瘦生帑金跳歌推迻違曠無聲詩五體投地香芝仙裾小披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