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寑門”。古禮天子五門,諸侯三門,大夫二門。最内之門曰寝門,即路門。後泛指内室之門。《儀禮·士喪禮》:“君使人弔,徹帷,主人迎于寝門外,見賓不哭。” 鄭玄 注:“寝門,内門也。”《漢書·元後傳》:“兄弟宗族所蒙不測,當殺身靡骨死輦轂下,不當以無益之故有離寑門之心。” 宋 梅堯臣 《南陽謝紫微挽詞》詩之一:“遂哭寝門外,始嗟梁木摧。”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三朝要典》:“而以寝門之侍疾,歸獄綸扉;以道聽之傳聞,滅人門戶,是誠何心哉!”
“寝門”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特定建築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寝門”原指古代宮室建築中位于最内側的門。根據禮制規範: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多首悼亡詩中運用該詞,如《哭微之二首》中“寝門廊下哭微之”,借用古禮表達對友人離世的深切哀恸()。
現代語境中,“寝門”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主要出現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古典文學研究中,代指深層私人空間或特定禮儀場景的象征符號()。
示例參考:宋代梅堯臣《南陽謝紫微挽詞》中“遂哭寝門外”,即嚴格遵循周代喪禮中按親疏關系确定哭喪位置的傳統禮制。
《寝門》一詞指的是古代宮殿中主室卧房的門。它也常指代官員的住所或者府邸的主門。
《寝門》由“宀”部和“門”部組成。
“宀”部是漢字中的一個部首,表示與房屋有關的事物。
“門”部也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門有關的事物。
《寝門》一共有8個筆畫。
《寝門》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詞彙,起源于古代皇家宮殿的建築。
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寢門」。
在古代漢字中,寝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楷書中,寝字的上面會有一個小點。
1. 皇帝正在寝門内閉關修煉。
2. 官員低着頭從寝門走了出來。
3. 他們敲響寝門,但沒有得到回應。
寝室、寝具、寝食、寝衣、寝息、寝台等。
卧室、卧門、居室。
起居室、廳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