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鸮心鹂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人表面言辭動聽,内心卻狠毒險惡。其中“鸮”(xiāo)指貓頭鷹,象征兇惡;“鹂”(lí)指黃鹂鳥,鳴聲悅耳。兩者結合,形容口蜜腹劍的虛僞性格。
出自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二回:“這紹聞當不住鸮心鹂舌的話,真乃是看其形狀,令人能種種不樂。”通過小說情節,諷刺了巧言令色之人。
該成語通過動物意象的對比,生動揭示了人性中表裡不一的複雜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讀音為xiāo xīn lí shé(标注的“rén xīn”為錯誤讀音)。
《鸮心鸝舌》是一個成語,意為鳳凰之音。比喻文辭典雅、音韻悅耳動人。
《鸮心鸝舌》的拆分部首是鳥,總筆畫數為20。
《鸮心鸝舌》最早見于明代杜甫的《鴻雁》詩:“鸮心鸝舌,貞信者。春蔗冬噓。”後來成為了用于形容文辭的美妙。
《鸮心鸝舌》的繁體字為「鴞心鸝舌」。
古時候《鸮心鸝舌》的寫法有所不同,如用「鴞」代替了現代漢字中的「鸮」。
他的演講猶如《鸮心鸝舌》,讓人陶醉其中。
組詞:鸮目鳥步、鸮目虎吻、鸮毛換鹄
近義詞:珠聯璧合、聲情并茂、辭章瑰麗
反義詞:粗劣笨拙、平淡無奇、乏味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