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cilious;consider everybody and everything beneath one's notice] 目空一切,驕傲,蔑視他人
那種目中無人的腔調
(1).眼裡沒有别人。形容狂妄自大,看不起人。《說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無人,待我去打這狗頭下來。”《紅樓夢》第十回:“因他仗着 寳玉 和他相好,就目中無人。” 巴金 《秋》二九:“我對你說,你不要目中無人,就把長輩都不放在眼睛裡。”亦作“ 目無餘子 ”、“ 目空餘子 ”。
(2).馀子,其馀的人。 梁啟超 《新民說》十二:“摭拾區區口耳四寸之學問,吐出訑訑氣燄萬丈之言詞,目無餘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劉澤湘 《過西山辟支生墓》詩:“胸有千秋夢日邊,目空餘子超塵表。” 馬南邨 《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我們看到有一些人接待賓客态度不好,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虛心,如果遇到對方有弱點,就更加盛氣淩人,目空馀子。”
“目中無人”是一個中文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出處原文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東周列國志》《說唐》等典籍(來源:、3、10)。
“目中無人”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目中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都不值得一提,以顯示其傲慢自大、不顧他人的态度。
“目中無人”的拆分部首是“目”和“中”,部外筆畫分别為4畫和4畫。
“目中無人”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原文為:“夫子出,人曰‘奚出也?’曰‘出寡人之右耳’,曰‘是謂目中無人’也。”意即,當時的人們認為,孔子自視甚高,認為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不足為慮。
“目中無人”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目中無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它的寫法稍有不同。可以用這種字體寫出“目中無人”的古漢字形式。
他總是目中無人,從不考慮别人的想法。
目光如炬、目瞪口呆、人雲亦雲
目空一切、目無餘子
虛懷若谷、平易近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