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土地狹小貧瘠。《漢書·貨殖傳》:“此地陿薄。吾聞 岷山 之下沃壄,下有踆鴟,至死不飢。”
陿薄(xiá b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土地狹窄而貧瘠,形容自然環境局促且資源匮乏。
例證:
《漢書·地理志》描述某些邊遠地區時稱“土地陿薄,不生五谷”,強調土地狹小且土壤貧瘠,無法種植農作物。此用法突顯自然條件的局限性。
形容人見識狹隘、性情刻薄,含貶義色彩。
例證:
東漢王充《論衡·自紀》批判世俗偏見時寫道:“偶合容說,身尊體佚,百載之後,與物俱殁……陿薄之民,豈可勝論?”此處“陿薄”指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之人。北宋歐陽修《論逐路取人劄子》亦用“僻陋陿薄”批評地域偏見導緻的認知局限。
記載漢代地方風土:“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土地陿薄,蓄積不充。”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王充自述著述動機時對比聖賢與俗人:“今吾子涉世落魄,仕數黜斥……陿薄之民,豈可勝論?”
來源: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校釋本。
歐陽修谏言科舉改革:“蓋以朝廷至公,待四方如一,惟才是擇。奈何憚于更改,以成僻陋陿薄之風?”
來源:《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刊行。
“陿”通“狹”(《說文解字注》:“陿,隘也”),表空間或心胸的狹窄;“薄”本義為土地貧瘠(《周易·說卦》:“離為火,其于地也為薄”),引申為德行淺薄。二字複合後,既保留地理意義的“貧瘠狹窄”,又衍生出對人性的負面評價,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演化邏輯。
注:現代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均收錄該詞條,釋義參考權威工具書,古籍引文據通行校勘本。
“陿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陿薄(xiá báo) 指土地狹小且貧瘠,形容地理環境局促且不肥沃。其中:
《漢書·貨殖傳》中記載:“此地陿薄。吾聞岷山之下沃壄,下有踆鸱,至死不饑。” 此處“陿薄”描述土地條件惡劣,與“沃壄(肥沃原野)”形成對比。
“薄”在古漢語中常表“貧瘠”義,如《說文解字》提到“薄”可引申為“不厚”,與“厚”相對。類似詞彙如“塉薄”(jí báo)也指土地貧瘠,但“陿薄”更強調空間狹窄與貧瘠的雙重屬性。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地理描述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研究古代社會經濟或自然環境的文本。
半璧北郊茶寮澄綠赤旱串鼻子除制淡水養殖颠狂凋敝獨繭抽絲分茅錫土拊拍搞惦故步自畫龜艨锢習禾旦呵難宦孺昏濛交虬盦景企金谷罰基祚拘迂渴望梅孔爵空氣壓縮機口誅筆伐連草靈節聆訓闾閻安堵麻織品廟市滅裂能臣爬剔漂泛鋪路奇情秋毫勿犯仁壽木日時喪祭三國騷話爽惑輸不的肅整壇戶脫袍退位玩兵黩武盌子務虛五字閑邃寫載稀糊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