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南。山形如城,故名。北接 岷山 ,連峰不絕,以 青城 為第一峰。山中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風景秀麗。相傳 東漢 張道陵 修道于此。道教稱為“第五洞天”。《太平禦覽》卷五四引《玄中記》:“ 蜀郡 有 青城山 ,有洞穴潛行,分道為三,道各通一處,西北通 昆侖 。”《雲笈七籤》卷一百:“﹝ 黃帝 ﹞南至 青城山 ,禮謁 中黃丈人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天下名山惟 華山 、 茅山 、 青城山 無僧寺。”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部,屬岷山山脈南段東支。"青城"之名源自其群峰環繞如城郭、終年植被蒼翠的自然特征。《漢語大詞典》釋"青城"為"青山環抱如城垣",這一釋義契合其"青城天下幽"的自然景觀特色。
從道教文化角度,青城山被列為道教"第五洞天",東漢時期張陵(張道陵)在此創立天師道。《道藏·雲笈七籤》記載:"青城山乃黃帝問道之所,天師立教之基",現存建福宮、天師洞等十餘處道教宮觀建築群,其中天師洞至今保留着隋代石刻張天師像。
曆史文獻記載方面,《三國志·蜀書》提及諸葛亮曾遊青城山,唐代杜甫《丈人山》詩雲:"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宋代陸遊《青城山》更有"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晴岚畫障開"的傳世名句。這些詩文印證了其作為隱逸文化載體的曆史地位。
在地理特征上,全山由36峰、8大洞、72小洞構成丹霞地貌,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其"完整保存了道教建築與自然景觀和諧共存的典範",2000年與都江堰共同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現代權威資料顯示,青城山現存植物種類3460餘種,其中珙桐、銀杏等珍稀物種115種,道教音樂、武術、醫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此得到活态傳承,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長期在此設立生态觀測站。
青城山的含義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釋:
名稱由來
全山林木四季青翠,諸峰環峙如城廓,故得名「青城」。唐代因道教文化興盛,唐玄宗将古稱「清城山」改為「青城山」,并沿用至今。
地理環境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距成都市區68公裡,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景區面積200平方公裡。地質構造獨特,擁有飛泉、峽谷、棧道等500多處自然景觀。
道教地位
東漢張道陵(道教創始人)曾在此修道,被列為道教「第五洞天」。現存天師洞、上清宮、建福宮等道教古迹,是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之一。
自然特色
以「幽」聞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稱。分為前山(人文景觀集中)和後山(自然風光為主),植被覆蓋率超90%,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等自然奇觀。
榮譽與保護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國家5A級景區、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與都江堰共同構成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需了解具體景點分布或道教文化細節,可參考權威來源如《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等古籍記載。
嗷嗷白玉堂把箱拔着短籌薄刑不諱之門操縱崇尚慈讓大姜大世界點點滴滴甸侯東直發電機方巾氣防嫌妃合甘州破寡知固項和番黑匣子畫規換肩毀落鑒定交接澆墓竟體金屋貴忌忤拒敵絕處逢生克核愧服蘭裓廬垩閩海拏鬥南朝諾諾複爾爾巧事诠證鵲潢寶扛确拟實對守土首造松鬣隨時制宜壇子滔天停杯屠劋溫炖無限小匣牀鄉親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