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誠縣 ”。喻指處事公正明察。語本《禮記·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 鄭玄 注:“衡,稱也;懸謂錘也。” 孔穎達 疏:“衡謂稱,衡縣謂稱錘;誠,審也。若稱衡詳審縣錘,則輕重必正。” 唐 劉夢得 《薦處士王龜》:“況遇相公持衡,敢有所啟;誠懸之下,輕重難欺。”
“誠懸”的漢語詞典釋義
“誠懸” 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表字(别號),其含義源于儒家經典《尚書·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中“允執厥中”意為“誠實地保持中正之道”,而“誠懸”即取“誠”字(真誠、專一)與“懸”字(懸挂、維系)組合,引申為“以真誠之心持守中正,如懸物般恒定不移”,強調心性修養與道德堅守。
語源與典故
“誠懸”典出《尚書》,原句“允執厥中”被儒家視為治國修身的核心準則。柳公權以“誠懸”為字,既呼應儒家思想,亦暗喻其書法追求中正剛勁、筆力沉着的風格。
文化内涵
二字結合,傳遞出“以誠心維系正道” 的哲學理念,常用于贊譽品德高潔或藝術造詣深厚者。
柳公權(778–865年)以楷書著稱,與顔真卿并稱“顔筋柳骨”。其字“誠懸”不僅反映個人修養,亦與其書法風格相契——結構嚴謹、筆力挺拔,如《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作品,皆體現“中正峻勁”的美學特征。後世亦以“柳誠懸”代稱其人或書風。
《尚書·大禹谟》(儒家十三經之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為“誠懸”的思想源頭。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正義》。
《舊唐書·柳公權傳》:
記載柳公權“字誠懸”,并評其書法“結體勁媚,自成一家”。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
《宣和書譜》(宋代官修書法文獻):
稱柳公權“博貫經術,正書及行,皆妙品之最”,印證其藝術與儒學的融合。
來源:上海書畫出版社《宣和書譜》校注本。
注:本文釋義綜合古典文獻與曆史人物考據,核心來源為儒家經典及正史記載,未引用網絡搜索結果。
“誠懸”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溯源
該詞最早出自《禮記·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
引申義
由此引申為“處事公正明察”,比喻像秤錘一樣不偏不倚、明辨是非的能力。
柳公權“誠懸筆谏”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字“誠懸”,曾以“心正則筆正”勸谏唐穆宗修身治國,史稱“誠懸筆谏”。此典故将“誠懸”與正直品格、藝術表達結合,賦予其道德内涵。
文學引用
如劉禹錫《薦處士王龜》中“誠懸之下,輕重難欺”,借指在公正的評判标準下無法欺瞞。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真誠而懇切”的釋義,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采納。
“誠懸”的核心意義為公正審慎、明察秋毫,既體現古代哲學中的權衡智慧,也承載曆史人物的道德典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新唐書·柳公權傳》。
百材巴睖榜人奔逸邊軍比類合義參谒常存朝裡無人莫做官城區椿舍出俗賜劄大猾東湖對口徑防暴放言泛觞婦女解放耕畜國要寒石河南惠美徽物渾大囏窭教當亟縛屣寄小讀者雞彜朘衄靠天田露白地牛嫚侮溟色能言快語甯渠挪用怒武盤盤淺白錢陌怯恇清慮塙核箬篰剡紙生料食封受賂松爽殄殪童子團脫軌文盲五湖心嗚嗚咽咽斜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