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shmir] 全稱“查谟和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北部山區。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00多萬,其中77%信伊6*斯6*蘭教,20%信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克教徒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克什米爾漢語 快速查詢。
克什米爾(Kashmir)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重要地理與政治區域,其名稱、曆史背景及現狀涉及多國争議。以下是綜合解釋:
詞源:
“克什米爾”源于梵文,由“克”(水)和“什米爾”(幹涸)組成,意為“水竭之地”。最初指喜馬拉雅山脈西端的一個峽谷,現泛指包含查谟、拉達克、巴爾蒂斯坦等7個地區的約17.3萬-19萬平方公裡區域。
地理位置: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交界處,毗鄰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戰略地位重要。境内多高山,包括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
古代至殖民時期:
印巴分治與争議:
1947年英國撤離後,克什米爾歸屬成為印巴沖突核心。穆斯林占多數(約77%)的克什米爾被印度教土邦王宣布加入印度,引發第一次印巴戰争。1949年停火線劃定,印度控制約60%區域,巴基斯坦控制約40%。
實際控制區:
主權主張:
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宣稱擁有全部主權,中國則主張拉達克等地區主權。争議導緻多次戰争(1965年、1971年等)及持續沖突。
克什米爾是曆史、宗教與地緣政治交織的複雜地區,其名稱既反映自然環境,也隱喻了資源與權力的争奪。當前争議涉及多國主權,成為南亞穩定的重要挑戰。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國際法相關研究。
克什米爾是一個地理名詞,指的是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地區,位于南亞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被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藏南地區所包圍。
克什米爾的拆分部首是克(白)和米(辰)。根據《康熙字典》,克的字形有5個筆畫,米的字形有6個筆畫。總筆畫數為11。
克什米爾一詞來自梵語,原為“kaśmīra”或“kāśmīra”,意為“水谷”,可能與該地區多河流、湖泊有關。
在繁體中,克什米爾可寫作「克什米爾」。
據考古學研究,古代漢字有不同的寫法。克什米爾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但相關資料對此并沒有明确的記載。
1. 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個争議地區。
2. 夏天,人們喜歡去克什米爾的湖泊度假。
克什米爾間: 指克什米爾地區内的争議與沖突。
克什米爾人: 指來自克什米爾地區的人。
喀什米爾
其他非克什米爾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