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shmir] 全稱“查谟和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北部山區。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00多萬,其中77%信伊6*斯6*蘭教,20%信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克教徒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克什米爾漢語 快速查詢。
克什米爾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地區名稱,其漢語詞典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地理定義 克什米爾指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與喀喇昆侖山脈之間的高原區域,總面積約17.3萬平方公裡。該地區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包含印度河上遊及其支流傑赫勒姆河等水系,地理特征以雪山、冰川和高原湖泊為主(《世界地理大辭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
二、曆史詞源 該名稱源自梵語"Kaśmīra",最早見于7世紀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為"迦濕彌羅國"。清代《海國圖志》将其音譯為"克食米爾",現代漢語規範譯名為"克什米爾"(《中國大百科全書·曆史卷》)。
三、政治現狀 根據聯合國1948年決議,該地區存在領土争議,現由印度控制查谟-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巴基斯坦管轄阿紮德克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中國實際管理阿克賽欽地區(《國際法領土争端案例彙編》,商務印書館)。
四、文化内涵 在漢語語境中,"克什米爾"常代指具有戰略價值的争議地區,亦因其手工羊毛披肩工藝聞名,清代文獻稱"開司米",現為高檔紡織品代稱(《亞洲文明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克什米爾(Kashmir)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重要地理與政治區域,其名稱、曆史背景及現狀涉及多國争議。以下是綜合解釋:
詞源:
“克什米爾”源于梵文,由“克”(水)和“什米爾”(幹涸)組成,意為“水竭之地”。最初指喜馬拉雅山脈西端的一個峽谷,現泛指包含查谟、拉達克、巴爾蒂斯坦等7個地區的約17.3萬-19萬平方公裡區域。
地理位置: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交界處,毗鄰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戰略地位重要。境内多高山,包括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
古代至殖民時期:
印巴分治與争議:
1947年英國撤離後,克什米爾歸屬成為印巴沖突核心。穆斯林占多數(約77%)的克什米爾被印度教土邦王宣布加入印度,引發第一次印巴戰争。1949年停火線劃定,印度控制約60%區域,巴基斯坦控制約40%。
實際控制區:
主權主張:
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宣稱擁有全部主權,中國則主張拉達克等地區主權。争議導緻多次戰争(1965年、1971年等)及持續沖突。
克什米爾是曆史、宗教與地緣政治交織的複雜地區,其名稱既反映自然環境,也隱喻了資源與權力的争奪。當前争議涉及多國主權,成為南亞穩定的重要挑戰。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國際法相關研究。
暗傷白霜霜包韫裱工庇冒草測禅法長夜飲齒齯磋砻黛墨大吉大利道官颠亂獨斷法科發人深省分形連氣公債官粟诃黎勒畫布緩歌慢舞戒體矜宥酒人炕沿狂狷壸漿箪食蘭幹蠟氏廉均流比爐竈律賦媚寝門下謀劃木蟲尼采派送披沙簡金求樓染惑饒飽繞行忍辱草柔術讪短山茹刷鬧樹經說短論長肆迹四家詩俠床蝦魁巷族小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