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時由中書舍人或知制诰所掌的皇帝诰命稱外制,由翰林學士所掌之诰命稱内制。 唐 時兩制尚無嚴格分别。 唐 李翺 《卓異記·門生為翰林學士撰座主白麻》:“ 代宗 登極,并領詔誥,每授相除将,不由外制。”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學士,以文章侍從,而本朝因之。翰林學士司麻制批答等,為内制。中書舍人六員分房行詞,為外制雲。”《宋史·劉敞傳》:“﹝ 劉敞 ﹞為文尤贍敏。掌外制時,将下直,會追封王、主九人,立馬卻坐,頃之,九制成。”參見“ 内制 ”。
關于“外制”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核心定義 外制是唐宋時期由中書舍人或知制诰掌管的皇帝诰命文書,與翰林學士負責的“内制”相對應。兩者合稱“兩制”,相關官員稱為“兩制官”。
二、曆史演變與職能
三、文獻例證 唐代李翺《卓異記》記載“每授相除将,不由外制”,說明重要職位任命可能繞過外制程式;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明确提到中書舍人“分房行詞,為外制”。
以上内容綜合了唐宋制度特點及曆史文獻記載,主要來源為、5、7、8的考據信息。
外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卩」和「大」。它由10個筆畫構成。
「外制」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意思是指「外來的支配力量」或「外部的控制」。在古代社會中,外來的統治者通常會通過制度和政策來控制被統治的人民,這種現象被稱為外制。
「外制」的繁體字是「外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外制」的「卩」部分常常寫成「卩+方框」的形狀。
1. 這個國家正在努力擺脫外制,争取獨立自主發展。
2. 外制的束縛使我們無法實現個人的潛力。
其他由「外」和「制」組成的詞彙有「外交制度」、「外商制造」、「外來制度」等。
近義詞包括「外控」、「外律」、「外約」。
反義詞是指與「外制」意義相反的詞彙,如「内部自治」、「内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