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欠缺,不完滿。 唐 韓愈 《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姿相豐端,不見闕虧。” 宋 葉適 《祭林宜人文》:“理有逆施,事有闕虧;惟其不瑕,足以永歸。”
“阙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ē kuī,主要用于形容欠缺、不完滿 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釋義
指事物或狀态存在缺失、不完整,例如形容人的容貌、事物的完整性等。如唐代韓愈在《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中寫道:“姿相豐端,不見闕虧”,意為李氏容貌端莊,沒有缺陷。
詞源與結構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近義詞“缺陷”“缺憾”替代,但在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能保留原詞。
“阙虧”是一個偏書面化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引用古文或強調文雅表達時可使用,日常交流建議替換為更通用的近義詞。
阙虧(quē kuī)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是(quē,kuī)。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是“阝”,右邊的部分是“欠”。它的筆畫數是12畫。
“阙”在古代是指皇家陵墓的門前高台,用來供奉祭祀祖先。而“欠”表示缺少或不足。因此,“阙虧”合在一起表示陵墓前缺少祭品或祭祀不足。
繁體字中,“阙”部分通常寫成“闕”,“虧”部分寫成“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不斷演變和變革。而“阙虧”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略有不同,如:“闕虧”。
1. 他們沒有按照規定在陵墓前祭祀,這樣做顯得有些阙虧。
2. 這家公司今年的財務報表顯示出明顯的阙虧。
組合詞:“阙虧”
常用詞:阙補、虧損
近義詞:“缺陷”、“不足”
反義詞:“充盈”、“豐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