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桡詞的意思、桡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桡詞的解釋

見“ 橈辭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桡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桡詞”在古籍中通常寫作“桡辭”(橈辭),表示屈從或曲解的言辭。出自漢代揚雄的《法言·重黎》,原句為:“陳轸、石建,多桡辭以亂事。”意為用不正直的言辭擾亂事務。


二、字義分解

  1. 桡(ráo)

    • 本義:彎曲、屈服。如《說文解字》釋為“曲木”,《荀子》中引申為“不屈服”(“不桡”指堅持原則)。
    • 引申義:
      • 桡骨:前臂外側的長骨(現代解剖學術語)。
      • 船槳:古代指劃船用具,如《列子》中“竿木桡”。
  2. 詞/辭(cí)

    • 古代“詞”與“辭”常通用,均指語言表達,如文辭、言辭。此處“桡詞”中的“詞”特指帶有主觀傾向性的語言。

三、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形容因外界壓力而改變立場或曲解事實的言論,常見于古文批評語境。例如史書評價某人“多桡辭”,即暗指其言論缺乏原則性。


四、參考資料

綜合《法言》《說文解字》等文獻釋義,以及現代詞典對“桡”的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桡詞

桡詞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木和匕,總共11畫。它是從現代漢字“繞”派生而來,具有相似的意思。漢字“桡”是一個繁體字,與簡體字“繞”音近而形異。

來源

“桡”一詞最早出現在《説文解字》中,原本的意思是繞圓,引申為繞行、環繞的意思。後來又進一步擴展為圍繞、周圍等含義。

繁體

“桡”為“繁體字”,在現代漢字中已經逐漸不再使用,被簡化字“繞”所取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桡”字曾有不同的寫法。早期的寫法中,“桡”字的上方有一個“龍”形狀的字體,下方則是一個包圍繞圓形的“丸”字體。後來逐漸演化為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他表演時,手中的繩子像一條靈巧的桡龍,引人入勝。

2. 小鳥圍繞着樹林飛舞,畫出了一幅美麗的桡形圖案。

組詞

桡狀、桡動、圍桡、桡道、桡圈

近義詞

環繞、包圍、圍繞、環狀

反義詞

直線、直行、直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