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數九的意思、數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數九的解釋

[the nine periods (of nine days each) following the winter solstice] 指冬至後開始的九個“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也指進入這個時節

數九寒天

詳細解釋

進入從冬至開始的“九”。每九日為一個“九”,共有九個“九”。《金6*6*梅詞話》第七一回:“已是數九嚴寒之際,點水滴凍之時。”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仿佛數九寒天,誰給 梁建 身上澆了一桶涼水,他打了個冷顫。”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數九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民間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一種傳統方法,指從冬至次日開始,每九天為一個“九”,依次經曆“一九”“二九”……直至“九九”結束,共81天,标志着寒冬消退、春天來臨。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詞典釋義與曆法依據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數九”指“從冬至開始的八十一天,每九天為一個‘九’”。其核心是以九天為單元劃分冬季,源于古代對自然氣候變化的周期性觀察。古人通過記錄物候現象(如河水結冰、柳樹發芽)結合幹支曆法推算寒冷時段,形成系統的“數九”習俗。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1237頁,商務印書館。

二、文化内涵與民俗意義

“數九”不僅是一種計時方式,更承載着農耕文化的智慧。民間流傳的《九九歌》生動描述了各“九”的物候特征,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北方版本),反映了不同階段的氣候特點與生活場景。古人還會繪制“九九消寒圖”,通過每日填畫梅花或描紅字迹記錄時序,表達對春日的期盼。來源:王文章《中華民俗文化叢書·節氣時令》,中國社會出版社。

三、計算方法與地域差異

“數九”的起始日固定為冬至後的第一天,計算公式如下: $$ text{數九第 } n text{ 天日期} = text{冬至日期} + n quad (n=1,2,dots,81) $$ 例如2025年冬至為12月21日,則“一九”為12月22日—30日,“九九”結束于次年3月12日左右。需注意不同地區的《九九歌》内容存在差異,如黃河中下遊與江南地區的物候描述略有不同,體現氣候多樣性。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國天文年曆》。

四、科學依據與現代傳承

現代氣象學驗證,“數九”時段大緻對應北半球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其中“三九”“四九”因地表積熱散盡達到氣溫低谷,與實際情況吻合。2006年,“數九”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研究傳統時間體系的重要載體。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博物館。

說明:因部分文獻來源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故僅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中華民俗大典》《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民間用于計算寒冬與暖春交替時節的傳統方法,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如下:

1.基本定義與時間計算

數九從冬至當天開始計算(少數說法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每九天為一個“九”,共九個“九”,總計81天。這一時段覆蓋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即第三個“九”(冬至後第19-27天)和第四個“九”(第28-36天)為氣溫最低階段。

2.曆史起源與文化内涵

數九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梁代《荊楚歲時記》明确記載了“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古人以“九”為極數,象征最大、最久,認為曆經九九八十一天後,陽氣回升,春天必然到來。

3.功能與習俗

4.氣候特點

“三九”“四九”通常為一年中最冷時段,因地面熱量儲存消耗殆盡,冷空氣活動頻繁。而“九九”結束時(約公曆3月中旬),氣溫回暖,故有“九盡桃花開”之說。

5.現代意義

數九不僅是傳統文化遺産,還被用于氣象科普,提醒人們防寒保暖。例如,2025年氣象科普文章曾解析“三九”寒冷成因。

如需了解具體年份的數九時間表或更詳細的習俗,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白公堤襃寵飽揚卑隱辨利便時桲椤參政議政城根抽噎楚害翠駮翠黛登心雕梁繡戶棣萼瘋枝高峻拐兒呙堕髻寒菊覈究橫戈躍馬會齊驕骢焦涸交怨家器雞廉機任局緻苛法蓮菂狸蟲列風理頭慮始漫天遍野門分覓索偏列樸醇慶演親生全愈人相篩簾贍富手械所及譚吐托附土紙萬萬頑虛委骳侮慢小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