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nine periods (of nine days each) following the winter solstice] 指冬至後開始的九個“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也指進入這個時節
數九寒天
進入從冬至開始的“九”。每九日為一個“九”,共有九個“九”。《金6*瓶6*梅詞話》第七一回:“已是數九嚴寒之際,點水滴凍之時。”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仿佛數九寒天,誰給 梁建 身上澆了一桶涼水,他打了個冷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數九漢語 快速查詢。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民間用于計算寒冬與暖春交替時節的傳統方法,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如下:
數九從冬至當天開始計算(少數說法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每九天為一個“九”,共九個“九”,總計81天。這一時段覆蓋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即第三個“九”(冬至後第19-27天)和第四個“九”(第28-36天)為氣溫最低階段。
數九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梁代《荊楚歲時記》明确記載了“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古人以“九”為極數,象征最大、最久,認為曆經九九八十一天後,陽氣回升,春天必然到來。
“三九”“四九”通常為一年中最冷時段,因地面熱量儲存消耗殆盡,冷空氣活動頻繁。而“九九”結束時(約公曆3月中旬),氣溫回暖,故有“九盡桃花開”之說。
數九不僅是傳統文化遺産,還被用于氣象科普,提醒人們防寒保暖。例如,2025年氣象科普文章曾解析“三九”寒冷成因。
如需了解具體年份的數九時間表或更詳細的習俗,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信息。
《數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數數九天”。表示時間的過去或過程。
《數九》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攵”和“乚”。它共有13個筆畫。
《數九》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成語之一。
《數九》的繁體字為「數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數九》在古代的寫法是「數九」。
1. 這個項目已經進行了《數九》的時間,我們應該盡快整理出結果。
2. 經過《數九》天的努力,他終于掌握了這門技術。
組詞:數九天、數九黃河、數九寒天、數九寒冬。
近義詞:數周、數月、數年、數日。
反義詞:不數九、數二、數三、數四、數五、數六、數七、數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