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李廣 和 三國 吳 孫權 射虎的故事。《史記·李将軍列傳》:“ 廣 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 右北平 ,射虎,虎騰傷 廣 , 廣 亦竟射殺之。”
(2).詩文中常用以形容英雄豪氣。 宋 蘇轼 《江城子·密州出獵》詞:“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 孫郎 。”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詞之二:“插架牙籤萬軸,射虎南山一騎,容我攬鬚不?” 葉6*劍6*英 《遠望》詩:“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3).猜燈謎。燈謎亦名燈虎,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正是:門前榜出雕蟲技,座上邀來射虎人。未知所列各條燈謎,均能射中否?”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射虎漢語 快速查詢。
“射虎”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李廣射虎
出自《史記·李将軍列傳》,記載西漢名将李廣鎮守邊疆時,曾親自射殺猛虎,展現其勇猛無畏的形象。這一故事成為後世形容武将膽識的經典典故。
孫權射虎
三國時期東吳君主孫權也有射虎事迹,蘇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化用此典:“親射虎,看孫郎”,借以表達豪邁氣概。
在詩文中,“射虎”常被用來比喻英雄氣概或勇猛精神。例如:
“射虎”還是猜燈謎的别稱。因燈謎雅稱“燈虎”,故猜謎活動被稱為“射虎”,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射虎人”即指猜謎者。
該詞兼具曆史、文學與民俗三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分析某類用法,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射虎,是指用箭射擊虎類動物。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射(shè)和虍(hū),拼音分别為shè和hū,共計7畫。
《射虎》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在繁體字中,其寫法為「射虎」。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提到了「射」字的演變,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手持箭矢,後來在上方加上了一個點表示箭,進而演變成了現代的「射」字形态。而「虍」字則是虎頭加上四肢的簡化形式。
以下是一些與「射虎」相關的例句:
- 弓箭手射虎表演非常精彩。
- 他勇敢地射下了一隻猛虎。
- 射虎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項重要技能。
與「射虎」相關的組詞包括:射擊、射箭、射手等。這些詞都與射擊動作相關。
「射虎」的近義詞可以是「擊斃虎」或者「射殺虎」,表示同樣的動作。
「射虎」的反義詞可以是「放虎」,表示放生虎類動物,即将虎放歸大自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