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听的意思、无听的详细解释
无听的解释
指不纳忠言。《逸周书·史记》:“昔者县宗之君,佷而无听,执事不从。” 孔晁 注:“不纳忠言。”
词语分解
- 无的解释 无 (無) ú 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有 笔画数:; 部首
- 听的解释 听 (聽) ī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任凭,随:听任(坣 )。听凭。听之任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
专业解析
“无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和语境运用两方面进行解释:
-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无: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没有”。
- 听:本义指用耳朵接收声音,引申为“听从”、“接受”、“理会”、“处理(政务)”、“治理”等义。
- 基本义:因此,“无听”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是“不听从”、“不接受”、“不理会”。
-
引申与语境含义:
- 拒绝接受或采纳:指对意见、建议、劝告、命令等不予采纳或服从。
- 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诸侯谁不壹?诸侯既退,晋将遁矣。若何?” 晋人曰:“无听。” (晋国人不听从这个建议)。
- 不予理会或置若罔闻:指对某种情况、声音、请求等不予关注或处理。
- 例:在描述环境或心境时,可指“听不到”(物理上的),但更常见的是指主观上的“不去听”、“不理会”。
- (古义)不治理、不处理(政务):由“听”的“治理”义引申而来,但此用法相对少见。
- (哲学/文学语境)超越感官的感知状态:在道家或某些文学意境中,“无听”可以指一种超越感官(听觉)束缚、达到虚静或与道合一的状态。
- 例:《庄子·人间世》有“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论述(虽然这里是“无听之以耳”,但体现了“无听”作为否定感官执着的一种哲学意涵)。
“无听”的核心含义是“不听从”、“不接受”、“不理会”。其具体内涵需结合上下文确定,可指拒绝采纳意见、对某事置若罔闻,或在特定语境下表达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中对“无”、“听”及复合词“无听”的释义和例证分析。
- 哲学意涵的解读参考了《庄子》原文及相关研究著作(如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网络扩展解释
“无听”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不纳忠言”,常用来形容拒绝接受他人劝谏或建议的态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本义指不采纳忠告或建议,出自《逸周书·史记》:“昔者县宗之君,佷而无听,执事不从。”孔晁注解为“不纳忠言”。
- 现代语境中也可引申为未听到声音或未理解话语,例如在嘈杂环境中可能“无听”对方讲话。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君主或掌权者刚愎自用的行为,如《逸周书》中的历史案例。
- 道家典籍中也有哲学化用法,如《庄子》相关篇章提到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强调精神内守的状态。
-
诗文引用
- 宋代陆游《羸卧》有“马上元无听鸡句”,暗喻不理会外界纷扰。
- 刘克庄《月下听孙季蕃吹笛》中“调高无听者”,既指曲高和寡,也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研究古籍或进行文学创作时仍有参考价值。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查阅《逸周书》《庄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燕鼇足背靠背并封簸弄不王不问青红皂白常典尘头螭头载笔从仕大脚力垫戏砥绩低亚笃信好学讹意风穴岗楼高雅供应舰钩求悍勇候伺简斥检勒进退消息积染骏奔走居蓄亢旸磕伏圹埌刳脔泪腺路标梅生鸣珂巷某子木排乜斜强醉切蚂气管炎启颡弱土三思而行色丝绳络蚀亏收视反听鼠尾私赂酸文亭刃豚鱼五和五河屋粟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