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王操的意思、文王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王操的解釋

樂府琴曲名。傳為 周文王 所作。《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文王操》 宋 郭茂倩 題解:“《琴操》曰:‘ 紂 為無道,諸侯皆歸 文王 ,其後有鳳凰銜書於郊, 文王 乃作此歌。’ 謝希逸 《琴論》:‘《文王操》, 文王 作也。’”《太平禦覽》卷八四引 漢 桓譚 《新論》:“《文王操》者…… 文王 躬被法度,陰行仁義,援琴作操,故其聲紛以擾,駭角震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王操

一、詞義解析

“文王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琴曲名稱,特指以周文王(姬昌)德政事迹為題材創作的樂曲。“文王”指周朝奠基者姬昌,“操”為古琴曲體裁之一,多表現高潔志向或聖賢德行。《辭源》釋“操”為“琴曲名”,含“守節不移”之意(《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故“文王操”可直譯為“頌揚文王德行的琴曲”。

二、曆史淵源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學琴于師襄子時,曾習奏此曲,并從中領悟文王“黯然而黑,颀然而長”的王者氣象(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其曲意源于《詩經·大雅》中對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的贊頌,融合了儒家對仁政理想的寄托(《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藝術與文化價值

  1. 音樂特征

    現存明代《梧岡琴譜》所載《文王操》為八段體結構,運用“泛音”“散音”等技法,旋律莊重肅穆,體現“中正平和”的儒家音樂美學(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人民音樂出版社)。

  2. 精神内核

    曲中通過“渭水訪賢”“仁德化民”等意象,隱喻文王“以德服天下”的治國之道,成為後世“琴道”精神的重要載體(成公亮《文王操打譜研究》,載《中國音樂學》)。

四、傳承與影響

該曲因孔子習琴典故被尊為“聖人之曲”,宋人朱長文《琴史》列其為“琴道之綱紀”。當代古琴家成公亮據《梧岡琴譜》成功打譜,使千年古樂重現于世(《琴史》點校本,中華書局)。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含《文王操》在内的古琴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确認其世界性文化價值。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文王操》是古代中國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起源與定義

《文王操》最初是樂府琴曲名,相傳為周文王所作,主要用于歌頌其德行與治國功績。據《史記》《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曾向春秋時期樂師師襄學琴,所學之曲即為《文王操》,表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2.曆史演變

該曲在流傳過程中曾失傳,後世恢複時内容發生轉變:原為贊頌周文王的琴曲,後因孔子學習并推崇此曲,逐漸被賦予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意義,琴曲主題從周文王轉向孔子。這一演變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古代藝術的深刻影響。

3.文化内涵

4.文獻與傳承

5.藝術價值

作為儒家音樂的代表,《文王操》以渾厚淡遠的風格著稱,古人評價其“蕩滌邪穢,消融渣滓”,展現了古琴藝術中“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

《文王操》既是曆史悠久的琴曲,也是儒家文化的載體,其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與思想的交融。如需進一步了解曲譜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樂府詩集》《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弓包括畢罷比屋連甍不共布令寵服怆恍楚宮此岸黨課單窭電工學風紀粉骨糜軀伏泉逛燈光陰似箭呱啼詭弊宏廓轟震懽忻鼓舞回斜獎項寄傲交口稱贊較量澆築進俯退俯兢懷酒素譏責叩廬枯渴禮部蠡口陵掩流謙明嶷苶然沮喪平心持正傾矚窮罄潤浃三墳五典散聖傻話賞罸分審深峻屬草水磨工夫松火搜腰包天植聽望無風獨搖草象傳向闌象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