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琴曲名。傳為 周文王 所作。《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文王操》 宋 郭茂倩 題解:“《琴操》曰:‘ 紂 為無道,諸侯皆歸 文王 ,其後有鳳凰銜書於郊, 文王 乃作此歌。’ 謝希逸 《琴論》:‘《文王操》, 文王 作也。’”《太平禦覽》卷八四引 漢 桓譚 《新論》:“《文王操》者…… 文王 躬被法度,陰行仁義,援琴作操,故其聲紛以擾,駭角震商。”
《文王操》是古代中國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文王操》最初是樂府琴曲名,相傳為周文王所作,主要用于歌頌其德行與治國功績。據《史記》《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曾向春秋時期樂師師襄學琴,所學之曲即為《文王操》,表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該曲在流傳過程中曾失傳,後世恢複時内容發生轉變:原為贊頌周文王的琴曲,後因孔子學習并推崇此曲,逐漸被賦予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意義,琴曲主題從周文王轉向孔子。這一演變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古代藝術的深刻影響。
作為儒家音樂的代表,《文王操》以渾厚淡遠的風格著稱,古人評價其“蕩滌邪穢,消融渣滓”,展現了古琴藝術中“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
《文王操》既是曆史悠久的琴曲,也是儒家文化的載體,其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與思想的交融。如需進一步了解曲譜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樂府詩集》《史記》等文獻。
《文王操》是指古代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音樂曲調,也是一種古代舞蹈。這個詞可以指音樂曲調,也可以指舞蹈的動作。
《文王操》的拆分部首是「文」和「手」。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文王操》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周朝的文獻《詩經》中的《周南》篇。《周南》是《詩經》中的一篇,其中的「文王操」描述了古代周朝文王南巡的場景,表達了人民對文王的敬仰之情。
《文王操》的繁體字是「文王操」,在繁體字中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文王操」的寫法有所不同。以宋代的王懿榮的《古今注音字韻》為例,其寫作「文王操」中的「操」字的右側有一點,表示顫動的舞蹈動作。
1. 他在表演中展示了一支古老的《文王操》。
2. 學生們跟着老師的指導學習着《文王操》的舞蹈動作。
文王、文化、文獻、操練、操場、樂曲。
周南、南巡、文王之舞、周舞。
宴夕、樂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