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浪子宰相的意思、浪子宰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浪子宰相的解釋

宋徽宗 時, 李邦彥 行事猥鄙,好作穢亵的詞曲,自號 李浪子 。官拜尚書左丞,都人呼為“浪子宰相”。《宣和遺事》前集:“當時 李邦彥 以次相阿附,每燕飲,則自為倡優之事,雜以市井詼諧,以為笑樂。人呼 李邦彥 做‘浪子宰相’。”參閱《宋史·李邦彥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浪子宰相”是一個漢語成語,特指北宋徽宗時期的宰相李邦彥。該詞融合了“浪子”(指行為放蕩、不務正業之人)與“宰相”(國家最高行政官職)兩層含義,用于形容身居高位卻德行有虧的人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曆史背景

  1. 人物原型
    李邦彥(?-1129年)是北宋末年的宰相,出身銀匠家庭,通過結交進士和宦官逐步升遷。他自號“李浪子”,因擅長寫豔俗詞曲、沉迷蹴鞠(古代足球)且不理政事,被時人譏諷為“浪子宰相”。

  2. 曆史出處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李邦彥曾自誇:“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民間則評價他“阿谀谄媚,毫無建樹”,最終被金人視為北宋滅亡的推手之一。


二、成語含義與使用

  1. 核心釋義

    • 本義:特指李邦彥這類身居高位卻品行不端、荒廢職責的官員。
    • 引申義:泛指政治或職場中靠投機取巧上位、缺乏德行與能力的人。
  2. 使用場景

    • 批評性語境:多用于諷刺官員或領導者的失職與道德缺失,如“某些‘浪子宰相’隻顧享樂,不顧民生”。
    • 曆史評價:常見于對北宋末年的政局分析,反映用人不當導緻國家衰敗的現象。

三、成語特點與延伸


“浪子宰相”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的标籤,更成為批判無德高官的典型符號。其背後關聯的北宋政治腐敗案例(如李邦彥主和誤國),至今仍具現實警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浪子宰相的意思

浪子宰相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原本行為放蕩不羁的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變得非常有能力和有成就,常指出人意料之外的人物表現出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浪(水火頭):泰字頭,5畫
子(子):子字頭,3畫
宰(宀貝):宀字頭,10畫
相(目人木):目字旁,9畫

來源

浪子宰相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傳》,形容宋江這個慣于浪子回頭的人物,在水泊梁山上一方面領導人馬抵抗各方勢力,一方面又糾集曲科打太平,被贊揚為“浪子宰相”。此後,這個成語成為形容類似情況的固定詞語。

繁體

浪子宰相的繁體字為浪子宰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浪子宰相的寫法沒有明确标準,因為漢字的形态和寫法在演化中發生了變化。但一般中文書法中的寫法與現代寫法類似。

例句

1. 他原本是個浪子,沒想到居然成了一方宰相。
2. 大家對他的表現都感到意外,他真是浪子宰相啊。

組詞

浪子、宰相

近義詞

出人意料、意外成功

反義詞

平凡、庸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