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卷子本的意思、卷子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卷子本的解釋

古書初為簡冊,後用卷軸裝訂,卷成一束,如手卷之狀, 唐 人寫本存于今者皆然,收藏家稱為卷子本。參閱 陳伯海 《唐卷子本〈翰林學士集〉考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卷子本"是漢語古籍版本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特指以卷軸形式裝幀的古代書籍或寫本。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卷子本指将紙張粘連成長幅,文字按順序書寫後,末端粘接木軸(亦有玉、象牙等材質),閱讀時橫向展開、收卷後保存的書籍形态。這是唐代以前中國書籍的主流裝幀形式,區别于後來的冊頁本(如經折裝、蝴蝶裝)。其名稱源于"卷"(收卷)的動作特征。


二、核心特征

  1. 形制結構

    由卷軸、褾(保護卷首的絹帛)、帶(捆紮用的絲帶)、籤(題寫書名的小條)組成。标準長度約9-12米,高度約26-30厘米(如敦煌遺書常見尺寸)。

  2. 書寫規範

    文字自上而下單欄書寫,每行約17-20字,遇帝王名諱或神聖詞彙需換行頂格("平出"),是早期文獻的典型格式。

  3. 時代标志

    現存卷子本多為隋唐五代遺存,如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金剛經》(868年,現存大英圖書館)是現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卷子本。


三、文獻價值

卷子本因保存了未經後世篡改的原始文本,在以下領域具有權威性: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裝幀形式研究》

    詳述卷子本的結構分類與演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 故宮博物院《院藏唐宋寫本研究》

    分析宮廷舊藏卷子本的紙張、墨迹鑒定标準(故宮博物院官網)。

  3. 《中國古籍版本學》(曹之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系統論證卷子本向冊頁本過渡的技術動因(第四章第一節)。


五、現代應用場景

該術語現主要用于:

注:部分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可檢索卷子本影像,但需機構授權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卷子本”是中國古代書籍的一種裝訂形式,特指唐代及以前以卷軸形式保存的寫本。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卷子本源于簡冊時代,後發展為卷軸裝訂形式,即将長條書頁卷成圓筒狀保存。這種裝訂方式在唐代尤為普遍,現存的唐人寫本多為此類形式,因此收藏家稱之為“卷子本”。

  2. 曆史背景與特點

    • 演變過程:早期書籍使用竹簡、木牍編連成冊,東漢紙張普及後逐漸改用卷軸裝訂,形成卷子本。
    • 裝幀形式:書頁首尾粘接長卷,末端裝木軸,閱讀時展開,收納時卷起,類似書畫手卷。
    • 材料與傳播:中國因造紙術發展,卷子本自東漢起成為主要書籍形式;西方早期則用紙草或獸皮制作類似卷軸。
  3. 現存與研究價值
    唐代卷子本現存多為佛經、文集等寫本,例如《翰林學士集》的唐卷子本,學者陳伯海曾對此進行專門考據。這類文獻對研究唐代文學、書法及書籍史具有重要意義。

卷子本是中國古代書籍從簡冊向冊頁過渡的重要形态,其卷軸裝訂方式影響了後世書籍設計,現存實物為研究唐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萆薢猜忖承印愁顔詞侍打滑導揚貂文低切豆娘俄刻绯聞複回負局先生附死複蘇給付宮漏溝溪鬼瞰其室紅纓帽灰溜溜壺盧基床解甲休士隮陟磕撲撲苦懷魁逆焜煌列拜埒美靈符蠡勺盧溝曉月罵喝毛燕内徑佞舌平空平壤譴咒巧的兒靘壯侵疆權知府入仕上方寶劍商行舍眷使命誦習蒜果讨擾讨臊葦席五星聚五音士閑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