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十一經的意思、二十一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十一經的解釋

清 人于“十三經”外,加《國語》《大戴禮》《史記》《漢書》《資治通鑒》《說文解字》《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合稱“二十一經”。見 清 劉恭冕 《廣經室記》。參見“ 十三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十一經”是中國古代經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概念,指在傳統“十三經”基礎上擴充形成的二十一部儒家經典的總稱。這一概念的形成反映了清代學者對經學體系的重新整理與拓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二十一經”指清代學者在“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基礎上,新增七部典籍形成的經學體系。新增部分包括:

  1. 《大戴禮記》(西漢戴德編訂的禮學文獻)
  2. 《國語》(春秋時期國别體史書)
  3. 《史記》(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通史)
  4. 《漢書》(班固撰寫的西漢斷代史)
  5. 《資治通鑒》(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
  6. 《說文解字》(許慎的文字學著作)
  7. 《九章算術》(古代數學經典)

二、曆史背景與提出者

此概念由清代乾嘉學派代表人物段玉裁(1735–1815)在《經韻樓集·十經齋記》中首次提出。他主張将史部、子部中具有“經世緻用”價值的典籍納入經學範疇,以擴大學術研究視野。這一提議反映了清代考據學對經學體系的反思與重構,但未被後世廣泛接受,傳統仍以“十三經”為核心。


三、學術意義

  1. 突破經學邊界:将史書(如《史記》《漢書》)、數學(《九章算術》)、文字學(《說文解字》)納入經學,體現“經史合一”“通經緻用”的思想。
  2. 考據學推動:清代樸學注重實證,新增典籍為考據提供更豐富的文獻依據。
  3. 文化整合嘗試:試圖構建涵蓋哲學、曆史、語言、科技的綜合性學術體系。

四、影響與局限


五、權威參考來源

  1. 《辭源》(商務印書館):定義“二十一經”為“清人于十三經外,加《大戴記》等七書之稱”。
  2. 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九《十經齋記》詳述擴充經目的理由(原文:“凡儒者之務,有訓诂、有義理……《史記》《漢書》亦不可不謂之經”)。
  3. 皮錫瑞《經學曆史》:評述清代經學變革,提及段氏主張反映乾嘉學派“求實”傾向。
  4. 《中國經學史》(馬宗霍著):分析“二十一經”體現的學術拓展思想(第八章“清之經學”)。

“二十一經”是清代學者重構經學體系的嘗試,雖未成為通例,但其打破學科壁壘的學術視野,對近代“國學”概念的形成具有啟蒙意義。研究此概念需結合乾嘉考據學背景,關注段玉裁、章學誠等學者的經史觀。

網絡擴展解釋

“二十一經”是中國古代經典文獻的不同集合稱謂,具體解釋存在兩種說法:

  1. 傳統合稱說(來自、5) 指《五經》與《十三經》的合并,但此說法存在争議。例如《十三經》實際包含《周易》《尚書》等13部核心經典,而提到的《樂府詩集》《國風》等并不屬于傳統十三經範疇,可能是内容表述錯誤。

  2. 清代擴展說(主流解釋) 清人劉恭冕在《廣經室記》中提出,在“十三經”基礎上增加8部典籍,形成二十一經:

辨析注意:當前學術界普遍采用第二種解釋,第一種說法可能因文獻傳抄導緻内容混雜,需謹慎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哀闵白犬百載樹人傍及飽餐一頓犇散布宣達荷美人搭剌疊肩逗趣反感房子非想天芬蘭人管閉鼓掇歸塗桂淵海沸河翻好辭厚重荒怠花淫虎隊活撥撥貨擔交疏佳偶驕侮金天急痛峻德匡敕臘賜靓白路不拾遺旄麾茂茂眄望佥然七返丹人言藉藉日魂施謀用智送遺糖蘿蔔童腸圖象望遠行完宥瓦衣嵬嵬汙附五雷法相安相受仙津顯排銜恤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