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録的意思、述録的詳細解釋
述録的解釋
叙述,著錄。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 河南 尹 種府君 臨郡,追歎功德,述録高行。”
詞語分解
- 述的解釋 述 ù 講話,陳說,叙述。述評。描述。論述。綜述。述職。述而不作。 修纂:著述。 循,順行:“報我不述”。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録的解釋 録 ù 見“錄”。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述録”是“述錄”的繁體或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字形為“述錄”。它是一個動詞性複合詞,由“述”和“錄”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叙述來記錄。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字義拆解與組合義:
- 述 (shù): 本義為遵循、依照,引申為陳述、叙述、講述。指将事情、道理或見聞有條理地說出來。《說文解字》:“述,循也。” 引申為闡述、記叙。
- 錄 (lù): 本義為用刀刻,後泛指記載、抄寫、記錄。《說文解字》:“錄,刻木錄錄也。” 引申為記載言行、事件的文字或簿冊。
- 述錄 (shùlù): 将“述”和“錄”的意義結合,指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叙述,将事情、言論、事迹等記錄下來。強調的是“說”與“寫”的結合過程及其結果。
-
核心釋義:
- 通過叙述來記載: 這是“述錄”最核心的含義。指用語言文字将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曆史事件、人物言行等講述并記錄下來。例如:“他詳細述錄了旅途中的奇聞轶事。”
- 記載叙述内容的文字: 作為名詞,指通過叙述方式記錄下來的文字材料或著作本身。例如:“這本述錄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
用法與語境:
- 曆史記載: 常用于指對曆史事件、人物傳記、口述曆史等進行叙述性的記錄。強調其記載方式是通過叙述(而非單純羅列數據或客觀描述)。
- 見聞記錄: 用于記錄個人的經曆、見聞、訪談内容等,帶有主觀叙述的色彩。
- 學術著作: 有時用于指代以叙述方式闡述、記錄某一領域知識或研究成果的著作(雖然不如“論述”、“記錄”常用)。
- 區别于單純記錄: “述錄”比單純的“記錄”更強調叙述的過程和方式,通常包含講述者的視角、組織和一定的解釋性内容。
-
文獻出處與權威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雖未單獨收錄“述錄”詞條,但明确收錄了“述”和“錄”的釋義,其組合義符合漢語複合詞的構成規律。商務印書館出版。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請注意,鍊接指向商務印書館官網相關介紹頁,非直接詞條頁,但來源權威)
- 《漢語大詞典》: 這部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收錄了“述錄”詞條,釋義為“叙述記錄”。其引用的書證(如《宋史·藝文志》)證明了該詞的曆史使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漢語大詞典 (此為《漢語大詞典》線上版官方網站,權威可靠)
- 古代典籍用例:
- 《宋史·藝文志》中著錄有名為“述錄”的書籍,如《唐錄備阙》又名《唐錄備阙述錄》,體現了其作為記載性著作的名稱用法。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在引用前人注解時,有時會說明其來源是“述錄”前人之說。
“述錄”意指通過叙述的方式将事情、言論、事迹等記載下來,或指由此産生的記載性文字。它融合了“講述”與“書寫”的雙重動作,強調記載的過程帶有叙述者的視角和組織。該詞在曆史記載、見聞記錄等語境中較為常見,其構成和含義得到權威漢語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的支撐,并在古代文獻中有實際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述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 l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 核心含義:指詳細記錄或叙述事物的經過和細節,強調對信息的完整保留和客觀呈現。
- 詞源拆解:
- “述”:意為詳細叙述、陳述。
- “録”:通“錄”,指記錄、記載。兩者結合後,表示通過文字将内容系統地整理留存。
應用場景
- 文獻整理:如史書、傳記中對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記載(如漢蔡邕《陳太丘碑文》中“述録高行”的用法)。
- 學術研究: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詳細描述,注重客觀性和全面性。
- 個人記錄:對經曆、感受的主觀描述,常用于日記、回憶錄等。
補充說明
- 權威典籍佐證:漢代文獻已使用該詞,例如“述録高行”體現了對人物品行的總結性記錄。
- 現代用法:雖不常見于日常口語,但仍在文史領域用于強調細緻、嚴謹的記錄行為。
建議結合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進一步查閱具體例句和延伸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安食邦闾編隨避寒蔽匿不曉世務琛闆敕勒術赤字酬谘出雇翠幰黛緑耽槃大女人耽飲地角天涯敵與短楫頓斷惡哏哏耳鬓厮磨鳳采鸾章俸賜槁榇公意廣袖官照漢土合通紅高粱黃桷樹角較解控金粉南朝聚夥開支浪職理發師迷眵名聲過實闵馬木頭底兒皮黃品俦蒲苴濮上之音傾微砂壺世仇世善堂雙鯉蜀國弦滔滔洮研天仙子聽真完璧歸趙遐荒屑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