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鴨潛沒水中。《莊子·達生》“沒人” 晉 郭象 注:“沒人,謂能鶩沒於水底。” 成玄英 疏:“猶如鴨鳥沒水。”《新唐書·高仁厚傳》:“ 仁厚 遣人鶩沒鑿舟,皆沉。”
“鹜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鹜沒”指如鴨子般潛沒于水中,形容人或物以類似鴨子的姿态潛入水底。該詞由“鹜”(鴨子)和“沒”(沉沒)組合而成,強調動作的迅捷與自然。
《莊子·達生》中的引用
晉代郭象注解“沒人”時提到:“沒人,謂能鹜沒於水底。”,唐代成玄英進一步解釋為“猶如鴨鳥沒水”,将“鹜沒”與鴨子的潛水特性直接關聯。
曆史用例
《新唐書·高仁厚傳》記載:“仁厚遣人鹜沒鑿舟,皆沉。”,描述士兵像鴨子一樣潛入水中破壞敵船的場景,凸顯該詞的實際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或描述功能。
《鹜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動作迅速、突然消失或隱匿不見。它形象地比喻行動迅速到了極點,邁不及預測、捉摸。
《鹜沒》的拆分部首為鳥字旁(鹿字旁,鳥)和殳字旁(殳,戈、戋)。
《鹜沒》的筆畫數為15畫。
《鹜沒》最早出現在明代朱權的《清異錄》中,原文為:“不但急如飛箭,遽如飛鳥,鹜沒徐行。”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形容行動非常迅速。
《鹜沒》的繁體字為「鶩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鹜字的有多種寫法。例如,有古籀文的寫法為「鳶沒」,也有篆字的寫法為「鹜湼」。
1. 他身形一晃,鹜沒在茫茫人海之中。
2. 飛行員利用夜色鹜沒敵人的視線。
1. 鹜速:形容行動快捷、迅速。
2. 鹜影:指行動迅速、形迹消失。
3. 快如鹜影:形容行動非常迅速,像鹜鳥一樣迅速消失。
1. 飛起:形容忽然離開、消失。
2. 迅逝:形容行動極快、瞬間消失。
3. 轉瞬:形容時間極短、瞬間逝去。
1. 緩慢:形容行動遲緩、慢悠悠。
2. 顯露:形容行動暴露、顯而易見。
3. 露餡:形容隱匿不住、暴露自己的秘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