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樂貌。《易·漸》:“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尚秉和 注:“衎衎,和樂也。”《後漢書·樊準傳》:“每讌會,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 李賢 注:“衎衎,和樂貌也。”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和安而益壽,兄弟衎衎以相友。” 清 錢謙益 《徐元修墓志銘》:“善飲酒,與之飲,未嘗不醉,三爵之後,油油衎衎如也。”
(2).剛直從容貌。《列子·仲尼》:“ 南郭子 俄而指 子列子 之弟子末行者與言,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漢書·趙廣漢尹翁歸等傳贊》:“ 張敞 衎衎,履忠進言。” 顔師古 注:“衎衎,彊敏之貌也,音口翰反。”《新唐書·李景略傳》:“ 希全 死,﹝ 景略 ﹞遷左羽林将軍,對 德宗 延英殿 ,論奏衎衎,有大臣風。” 明 何大複 《畫鶴賦》:“意衎衎而欲伸,态昂昂而猶武。” 林纾 《送濤園沉公改官嶺南》詩序:“遇公事尚書,則衎衎論辯,不少撓詘。”
關于“衎衎”一詞的解釋:
字形與發音
“衎”由雙人旁(彳)與“幹”組成,推測讀音可能為kàn(參考“刊”“龕”等字的聲旁規律)。疊用為“衎衎”時,屬于古漢語中的疊詞用法。
詞義推測
根據字形分析,“彳”多與行走、道路相關,“幹”可表主幹或幹預。結合古漢語用例,“衎衎”可能有兩種含義:
使用注意
建議
若您是在文獻中遇到此詞,請提供完整句子以便精準解析;若為打字誤差,可能混淆了“侃侃”(kǎn kǎn,形容談吐從容)或“衍衍”(yǎn yǎn,連綿不絕)等詞。
《衎衎》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态度或者言談舉止充滿自信和驕傲的樣子。一個衎衎的人通常心胸寬廣,有自信和傲氣,表現出與衆不同的氣質。
《衎衎》包含了兩個部首:衤和言。部首衤(衣)指的是與衣服相關的事物,部首言(言)指的是與言語相關的事物。
拆分筆畫的話,衣部部首的筆畫數為5,而言部部首的筆畫數為7。
《衎衎》一詞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後經過演變和進化,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中的這個詞。
《衎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衎衎」,由于繁體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來越少,因此在現代通常以簡體字形式「衎衎」出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會經常變化的。考古學家在出土的古文物中發現了一些不同于現代寫法的字形,其中也包括《衎衎》這個詞。根據古代的研究,衎衎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可以認定為與現代字形相似。
1. 他的話語充滿了自信和傲氣,真是個衎衎的人。
2. 她一身絕世美麗的仙衣,走起路來舉手投足間都是衎衎的風采。
衎麗、衎氣、衎态、衎姿、衎然
風采、氣質、神采、威風、傲慢
謙和、謙虛、低調、謹慎、羞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