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不明佛道的凡俗之人。 唐 柳宗元 《送濬上人歸淮南觐省序》:“其敷演教戒於中國者,離為異門,曰禪曰法曰律,以誘掖迷濁,世用宗奉。”
“迷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明确解釋:
基本詞義
“迷濁”指不明佛道的凡俗之人,常用于佛教語境中,形容未領悟佛法真谛的世俗衆生。例如唐代柳宗元在《送濬上人歸淮南觐省序》中提到:“以誘掖迷濁,世用宗奉”,即通過禅、法、律等教義引導世俗之人。
構詞解析
語境與出處
該詞主要出現在佛教相關文獻中,如唐代文學和宗教論述,強調通過教義教化迷濁衆生。其權威出處包括《柳河東集》及古代漢語詞典。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迷濁”,更多見于古文研究或佛教文化讨論。近義詞可參考“凡夫”“俗子”,反義詞則為“覺者”“悟道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柳宗元集》或《漢典》等典籍。
迷濁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狀态。它的意思是指模糊、不清晰、不明朗的狀态。
迷濁這個詞的部首是辶,共有7個筆畫。
迷濁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迷”和“濁”兩個字組成的。迷指的是困惑、模糊不清,濁表示不清晰明了。
迷濁的繁體字為迷濁。
在古代,迷濁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該詞的使用并不頻繁,古代的寫法已經不常見了。
1. 她的思維迷濁不清,無法理解這個問題。
2. 這個湖水因為泥沙混濁而呈現出一種迷濁的顔色。
形容詞:迷茫、迷惑、迷蒙、渾濁。
動詞:迷失、渾濁。
迷漫、模糊、朦胧。
清晰、明了、明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