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皞 。即 伏羲氏 。 漢 蔡邕 《行小黃縣頌》:“ 大顥 為政,建時春陽。”
大颢(dà hào)是漢語中的古雅詞彙,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天的代稱
“大颢”指蒼天或西方之天。“颢”本義為白而亮的樣子,引申指天空的浩渺白色,故“大颢”象征天宇的廣闊與光明。如《呂氏春秋·有始覽》載:“西方曰大颢”,将西方天域稱為大颢,與五行中的“金”、季節中的“秋”相關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
西方天帝的别稱
在五方天帝體系中,“大颢”特指主掌西方的白帝(少皞)。《淮南子·天文訓》以五方配五帝,西方之神名為“少昊”,亦作“大颢”,代表秋季、白色與肅殺之氣。
來源:《中國神話傳說詞典》
古人以“大颢”融入宇宙觀,如《楚辭·遠遊》中“曆大颢以右轉兮”,借其指代天體運行軌迹,反映對天象的敬畏。
作為西方象征,“大颢”關聯金行、白色、虎獸等元素,體現傳統天人合一思想(如《禮記·月令》秋屬金,祭白帝)。
“颢”從“頁”(首)、“景”(日光),《說文解字》釋為“白貌”,形容天際皓白之色。構詞中“大”強化空間的無垠,二字結合突顯蒼穹的視覺與哲學意象。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知網等學術平台檢索相關文獻。)
“大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由“大”(廣博)和“颢”(光明)組合而成,形容陽光燦爛、光芒四射的景象,引申為光明美好的前景或心境。常見于詩詞中對自然風光或積極心境的描寫。
使用場景:
在部分典籍中指太皞(伏羲氏),即上古三皇之一的人文始祖。這類用法多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現代較少使用。
注意:日常使用中“自然景象”釋義更常見,而“伏羲氏别稱”屬于古籍特殊用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方向。
備忘録不索蔡倫蒼皇城旦書沖擴剉角媒人堕窳笃重法曹分水線高達诟讓憨勁華篇隳放嘉誨将軍府皛淼酒枚距難看棚頍纓柳鬥魯莽滅裂馬猶門旂年尾凝聚力配尼西林牽挂起飛輕黠拳馬戎弓散淡子三壬三五七言詩沙荒石窖師祁瘦子書館熟石膏殊擢四項基本原則蘇杭唐三藏吞牛微眚文君新寡屋架霧簾雲幕鹹豐庚申湘山詳死小點笑歎西北風犀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