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诎志的意思、诎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诎志的解釋

謂曲意遷就。《隸釋·漢劉寬後碑》:“潛隱講誨,世之榮利,不滑其守,州郡禮招,王公竝辟,皆不詘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诎志(qū zhì)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受壓制或環境所迫而壓抑、屈從自己的志向或意願。以下從釋義、字源、文獻用例及現代使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源

  1. 基本釋義

    “诎”通“屈”,意為彎曲、屈服;“志”指心志、志向。“诎志”即志向受挫,被迫屈從于外力,無法實現抱負。

    例:身處亂世,賢者常诎志以避禍。

  2. 字源考據

    • “诎”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诘诎也”,本義為言語屈曲,引申為屈服;
    • “志”從“心”從“之”,表示心之所向(《說文·心部》)。

      二字組合後,強調主觀意願被客觀條件強行壓抑的狀态。


二、古代文獻用例

  1. 《禮記·儒行》(西漢·戴聖編定)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

    鄭玄注:“充诎,喜失節之貌。”此處“诎”暗含因外物(如富貴)而失志之意,與“诎志”語境相通。

  2. 《楚辭·九章·懷沙》(戰國·屈原)

    “冤屈而自抑。”

    王逸注:“抑,按也。”雖未直用“诎志”,但“自抑”即自我壓抑心志,與之含義契合。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使用與學術參考

現代漢語中,“诎志”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曆史哲學的學術著作。權威釋義可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诎志:猶屈志。謂壓抑意願。”(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頁831)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诎:通‘屈’。屈服,折節。”(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312)


五、語義延伸

“诎志”暗含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的沖突,常見于描述士人在專制環境下“道不行”的困境,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終緻“诎志沉江”。這一概念對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心态具有重要文化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诎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zhì,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字義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曲意遷就
    根據《隸釋·漢劉寬後碑》的記載,“州郡禮招,王公并辟,皆不诎志”,這裡的“诎志”指屈從外界壓力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即違背本心遷就他人。

    • 诎:本義為彎曲、屈服(《漢典》解釋為“彎曲”,引申為屈折、妥協)。
    • 志:指志向、意願。
      合起來可理解為“因外界因素而屈曲自己的志向”。
  2. 志向狹小(存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心胸狹隘、缺乏遠大目标”,可能源于對“诎”字“狹小”義的引申,但此釋義未見于古代文獻,需謹慎使用。


二、使用場景與辨析


三、總結

推薦釋義:優先采用“曲意遷就”的古典含義,符合文獻用例及“诎”的本義。若需引用“志向狹小”的現代解釋,建議标注來源并說明争議性。

别人正在浏覽...

巴布亞人白纻辭不容置喙采葛鈔絕川砥炊砂作飯呆木蕩惑箪瓢陋室頓豁發展速度府鎮攻玉以石枸棘光譽閨衽泓澄宏徽箭水緝報解煞竭忠矜察赆資卷筒紙镌責孔老苦蘵量氣連袵成帷瀝膽抽腸靈鼖麟膠龍衮馬刀門樞面不改容謬進暮氣沉沉蓬萊山破亮情紀傾下琴劍飄零棄易求難忍性融溢紗帽圓領沙參詩篇疏簡四味木宿疚陶葛土兵讬傳威謀違憲五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