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陵源的意思、武陵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陵源的解釋

(1). 晉 陶潛 《桃花源記》載: 晉 太元 中, 武陵 漁人誤入 桃花源 ,見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村人自稱先世避 秦 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遂與外界隔絕。後漁人複尋其處,“迷不復得”。後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 唐 宋之問 《宿清遠峽山寺》詩:“寥寥隔塵事,何異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功成拂衣去,歸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詩之七:“歸來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灘 ”、“ 武陵川 ”。 唐 汪遵 《東海》詩:“同作危時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灘 。” 唐 皇甫冉 《酬包評事壁畫山水見寄》詩:“寒侵 赤城 頂,日照 武陵川 ;若覽名山誌,仍聞《招隱》篇。” 明 唐順之 《廣德道中》詩:“倘遇 秦 人應不識,隻疑誤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東漢 劉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饑食桃果,尋水得大溪,溪邊遇仙女,并獲款留。及出,已曆七世,複往,不知何所。後成文人經常援引的典故。見《太平禦覽》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唐 王之渙 《惆怅詞》之十:“ 晨 肇 重來路已迷,碧桃花謝 武陵溪 。”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三折:“多管為殘花幾片,悮 劉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一折:“有緣千裡能相會, 劉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尋夢》:“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陵源作為漢語詞彙,具有文學與地理雙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權威文獻及官方定義:


一、文學本義(源自古典文學)

指東晉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虛構的避世仙境。文中描述武陵漁人沿溪行,穿越桃花林後發現的與世隔絕之地,象征理想中的和諧樂土。

出處: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此意象成為後世“世外桃源”的文化原型 。


二、地理專名(現代行政區劃與景區)

特指中國湖南省張家界市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以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聞名,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定義依據:

  1. 《中國地名辭典》:明确标注“武陵源”為張家界市轄區,因境内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得名,是“張家界地貌”命名地 。
  2. 官方文件: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将“武陵源-張家界”作為國家級重點景區,其地質成因可追溯至3.8億年前的古海洋沉積 。

三、文化衍生義

引申為超脫塵俗的自然勝境或心靈栖息地,常見于文學創作。如唐代王維《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即以“武陵源”代指隱逸理想。

語用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借指避世隱居之所。” 。


“武陵源”從文學意象演變為地理實體,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與人文和諧的追求,其雙重含義在漢語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武陵源”一詞具有文學象征和地理實體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文學象征:避世隱居的“世外桃源”

“武陵源”最早源于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虛構場景,描述武陵漁人誤入與世隔絕的樂土,後被引申為避世隱居的理想之地。唐代詩人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中寫道“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也以“梵王宮疑是武陵源”暗喻超脫塵世的意境。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學中成為“世外桃源”的代名詞,寄托了對自然淳樸生活的向往。

二、地理實體:張家界核心自然景觀

現實中,“武陵源”特指湖南省張家界市的武陵源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360平方公裡,涵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天子山等景區。其地貌以砂岩峰林和原始次生林著稱,千峰聳立、溝壑縱橫,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該區域古屬楚國武陵郡,漢代分屬零陽、充縣,1988年正式設立為行政區,現為全球知名的喀斯特地貌旅遊目的地。


名稱辨析:陶淵明筆下的“武陵”實為古代武陵郡(今湘西、黔東一帶),而非今常德市武陵區。這一地理概念的澄清有助于理解文學原型與真實景觀的關聯性。

别人正在浏覽...

闆閣變躬遷席慘怨赤倮寵惠雛發春火擔驚受怕淡遠疊和東鳴西應遁隱反思戈城過謀黑酣紅勒槐蟻火上添油寄生峻敞駿骨牽鹽劇州課兆酹酒涼閣淩晷淩澌柳柳驚龍炯貿鬻美譽明劫銘飨難厄男女碾盤氣律青螭清唳青蓮域省戒神運鬼輸射烏授予霜漏碩才算課邃原譚箋添線天揖岧峣通南徹北媮息挖耳亡命畏疾戊申録香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