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算課的意思、算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算課的解釋

謂預算計劃。《晉書·杜預傳》:“昔 漢 之刺史,亦歲終奏事,不制算課,而清濁粗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算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構成 "算"指計算、籌策,甲骨文中已出現該字,本義為用竹籤計數;"課"原指考核賦稅,《說文解字》釋為"試也",後引申為賦稅種類。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唐代典籍,構成動賓結構的專業術語。

二、曆史概念發展

  1. 唐代賦稅制度:特指戶稅計算,《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绫、絁二丈……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皆據《算課》而定"(參考《唐代賦役制度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2. 宋代教育體系:指算術專科教學,《宋史·選舉志》載"算學:生員二百一十人,習《九章》《周髀》……每月公試、私試,三試不中程,除其籍",此時的"算課"包含數理教學與課業考核雙重内涵(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全譯》)。

三、現代學術定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科技史》将其定義為:"唐宋時期兼具財政核算功能與數學教育性質的專業制度體系,是文理交叉的古代治理技術典型"。該詞現已退出日常用語範疇,主要作為曆史專業術語使用于經濟史、教育史研究領域(來源: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庫)。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來源的考證,“算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預算計劃,主要用于古代行政或財政管理場景。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杜預傳》中“昔漢之刺史,亦歲終奏事,不制算課,而清濁粗舉”的記載。

二、詞源解析

  1. 構詞分析

    • “算”指計算、謀劃(如《說文解字》中“算,數也”),屬上下結構;
    • “課”含考核、計劃之意(如《玉篇》中“課,試也”),屬左右結構。
  2. 曆史背景
    該詞反映古代官吏通過計算制定行政計劃的管理方式,常見于魏晉時期文獻,現代已罕用。

三、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歌表畷秉戒跸止薄寒承聽垂蔭從吉雕臘雕霞鄂托發痗反服犯幹隔錯梗澁功屦瞽妪黃金買賦胡嘈頰食家槖街梢機縛禁籞饋轉髡頭嬾散兩宮領挈領悟立學龍閣密陽暮末甯綢恰合佥判棄辱秋繩日虹山居秋暝聖域身經百戰時價詩宗束矢鈞金所主素姓宿遇淘瀉條對土改屠門大嚼望火馬遐邦鄉國向闌賢武謝道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