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稱陰間記錄人在世所行善惡的簿冊。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乃命先過戊申録。録如人間詞狀,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紀,下6*注生月日,别行橫布六旬甲子,所有功過,日下具之,如無,即書無事。 趙 自窺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無差錯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戊申録漢語 快速查詢。
《戊申録》是明代文學家韓邦奇創作的編年體史論著作,成書于正德三年(1508年,農曆戊申年)。書名中的“戊申”取自幹支紀年法,指代該書完成年份,“録”即“記錄”之意,體現其以時間為序、詳載史事的編纂特點。
全書分為三卷,内容涵蓋明初至正德年間的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社會風貌。韓邦奇通過考辨史料、評述人物,提出“治亂相循,貴在得人”的核心史觀,主張以史為鑒推行仁政。該書采用夾叙夾議的寫作手法,既保留原始檔案的客觀性,又融入作者對吏治、科舉等制度的批判性思考。
《戊申録》在文獻學領域具有雙重價值:其一,收錄了部分已佚的明代早期奏疏,為《明實錄》校勘提供重要參證;其二,書中對正德初年宦官幹政的評述,與《明史·宦官傳》形成互文,被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列為明代私家修史的代表作。需要注意的是,現存版本以清乾隆年間重刊本為底本,部分内容經四庫館臣删訂。
“戊申録”是一個古代宗教或志怪文化中的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指陰間記錄人在世善惡行為的簿冊。其名稱中的“戊申”可能與幹支紀日或特定日期相關,但具體來源暫未明确。
根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記載,其格式類似人間文書:
該概念反映了古代因果報應觀,認為人的行為會被超自然力量記錄并作為死後審判依據,與道教“功過格”、佛教“業鏡”等思想有相似性。
建議進一步查閱《酉陽雜俎》原文或道教典籍以了解深層文化内涵。
案行敗家相敗面半壁山河被保險人奔湊邊方搏谷蟲牢從叔悼悲黩財犯邊番茂風裳風影告求弓履光學館人錧鑰鶴上仙黃牛廟江帆攪肚蛆腸戛玉锵金颉杭旌闾娟潔開善釦切枯榆老雕雷闆遼甯省六關籠駕露臉亂紮紮脈息饅頭貓兒頭螞蚍平允平仲千裡及妻弟輕重倒置邱墓毬子菊設鬼盛談時壺手扇爽口泝流追源外遷文劄嫺婉小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