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削除戶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張耳 嘗亡命遊 外黃 ……是時脫身遊,女家厚奉給 張耳 。” 司馬貞 索隱:“ 晉灼 曰:‘命者,名也。謂脫名籍而逃。’ 崔浩 曰:‘亡,無也。命,名也。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為亡命。’”《文選·陸機<謝平原内史表>》:“ 張敞 亡命,坐緻朱軒。” 李善 注:“命,名也。謂所犯罪名已定,而逃亡避之,謂之亡命。” 宋 王安石 《委任》:“ 陳平 ,亡命之虜也,出捐四萬餘金,不問出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三:“大革命失敗後,我到 日本 去亡命。”
(2).指逃亡者。 漢 揚雄 《解嘲》:“ 範雎 , 魏 之亡命也,折脅摺髂,免於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君臣鑒戒》:“ 伊尹 , 有莘 之媵臣; 韓信 , 項氏 之亡命。”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二:“ 隋 既平 陳 , 南海 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遊艇子。”
(3).指铤而走險不顧性命的人。 漢 荀悅 《漢紀·景帝紀》:“ 吳 之所誘者,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姦人,故相誘以反。”《新唐書·王及善傳》:“ 俊臣 兇狡不道,引亡命,污戳善良,天下疾之。”《花月痕》第四二回:“當初 員逆 倡亂,結了五個亡命,號為‘五狗’。”
(4).拼命,不顧一切。《天雨花》第十一回:“ 毛成 着急十來分,用力一掙衣破裂,脫了身兒亡命奔。” 葉紫 《星》第一章:“亡命地從湖濱跑回來,放好桶,曬好衣裳,在進到卧房的時候, 梅春姐 已經身疲力軟了。”
"亡命"是現代漢語常用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十卷)收錄的釋義包含兩個核心義項:
一、動詞性含義 指為逃避災禍或法律制裁而改名換姓流亡異鄉,如"亡命天涯"。該用法可追溯至《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中"張耳嘗亡命遊外黃"的記載,體現古代戶籍制度下的生存狀态。
二、形容詞性含義 描述不顧性命從事危險或非法活動的行為特征,常作為修飾語構成"亡命之徒""亡命匪徒"等四字格,如《現代漢語學習詞典》中例句"警方抓獲了這個亡命團夥"。
該詞的語義演變呈現從具體逃亡行為到抽象冒險特質的引申過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命"在此為"名"的通假字,原義實指"削除名籍而逃亡",這一考據佐證了詞義發展的邏輯鍊條。
“亡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逃亡/流亡
原指古代削除戶籍後逃亡在外,後泛指逃離原居地、躲避追捕的行為。例如《史記》記載張耳“亡命遊外黃”,即逃亡至他鄉。現代用法如“亡命出國”。
铤而走險的人
指不顧性命、冒險作惡的極端分子,如“亡命之徒”。這類人常以極端手段行事,例句:“警方抓捕了無惡不作的亡命之徒”。
拼命/不顧一切
引申為豁出性命的行為,如“亡命動作”,形容極度冒險的舉動。
在文學或影視中,“亡命”常渲染緊張氛圍,如“天狐同他亡命天涯”(),或形容極端角色(如“亡命匪徒”)。需注意其貶義傾向,多用于描述負面人物或行為。
安榴巴戟天不管不顧唱嚎超光船步楚居春蘭淬砺诋戲坊市返光腐殖土詭飾果報黃桷樹黃羅帔隳節敗名晖盈桀異鯨膏晉食寄聲渴骥奔泉哭嚎虧缺鍊炁理茬兒馬劍洋瞞落面創妙辨鳴咤冥資泌滲披陳前燈牽攣氣結青羊宮秋點熱海日常時鞣料石沼霜色水湅書蟫天年填寫外道巍峙問鼎中原甕醅武魄相商燮定脅誘習禮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