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削除戶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張耳 嘗亡命遊 外黃 ……是時脫身遊,女家厚奉給 張耳 。” 司馬貞 索隱:“ 晉灼 曰:‘命者,名也。謂脫名籍而逃。’ 崔浩 曰:‘亡,無也。命,名也。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為亡命。’”《文選·陸機<謝平原内史表>》:“ 張敞 亡命,坐緻朱軒。” 李善 注:“命,名也。謂所犯罪名已定,而逃亡避之,謂之亡命。” 宋 王安石 《委任》:“ 陳平 ,亡命之虜也,出捐四萬餘金,不問出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三:“大革命失敗後,我到 日本 去亡命。”
(2).指逃亡者。 漢 揚雄 《解嘲》:“ 範雎 , 魏 之亡命也,折脅摺髂,免於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君臣鑒戒》:“ 伊尹 , 有莘 之媵臣; 韓信 , 項氏 之亡命。”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二:“ 隋 既平 陳 , 南海 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遊艇子。”
(3).指铤而走險不顧性命的人。 漢 荀悅 《漢紀·景帝紀》:“ 吳 之所誘者,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姦人,故相誘以反。”《新唐書·王及善傳》:“ 俊臣 兇狡不道,引亡命,污戳善良,天下疾之。”《花月痕》第四二回:“當初 員逆 倡亂,結了五個亡命,號為‘五狗’。”
(4).拼命,不顧一切。《天雨花》第十一回:“ 毛成 着急十來分,用力一掙衣破裂,脫了身兒亡命奔。” 葉紫 《星》第一章:“亡命地從湖濱跑回來,放好桶,曬好衣裳,在進到卧房的時候, 梅春姐 已經身疲力軟了。”
“亡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逃亡/流亡
原指古代削除戶籍後逃亡在外,後泛指逃離原居地、躲避追捕的行為。例如《史記》記載張耳“亡命遊外黃”,即逃亡至他鄉。現代用法如“亡命出國”。
铤而走險的人
指不顧性命、冒險作惡的極端分子,如“亡命之徒”。這類人常以極端手段行事,例句:“警方抓捕了無惡不作的亡命之徒”。
拼命/不顧一切
引申為豁出性命的行為,如“亡命動作”,形容極度冒險的舉動。
在文學或影視中,“亡命”常渲染緊張氛圍,如“天狐同他亡命天涯”(),或形容極端角色(如“亡命匪徒”)。需注意其貶義傾向,多用于描述負面人物或行為。
亡命是一個常用的詞彙,用來形容逃亡或逃跑的意思。該詞的構成部分包括“亡”和“命”。
“亡”字的部首為亠,總筆劃數為3;“命”字的部首為口,總筆劃數為8。
“亡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中,“亡”表示死亡或者失去,而“命”表示生命。因此,“亡命”原指人死亡或失去生命,後來引申為逃亡。
繁體字中,“亡”和“命”的形狀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亡”字通常是橫折起來的,形似一個人彎腰鞠躬。而“命”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面的兩個橫筆畫更像是嘴巴。
1. 他因犯罪而亡命他鄉。
2. 在戰争期間,許多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而亡命逃亡。
3. 這個小偷已經亡命天涯,很難被抓到了。
亡國、亡靈、亡故
逃亡、流亡、亡命徒
安定、居住、歸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