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懼憎惡。《新唐書·蘇珦傳》:“禦史 王弘義 附 來俊臣 為酷,世畏疾,莫敢觸其鋒。”
“畏疾”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分情況解釋:
一、基本釋義
畏懼憎惡(主流含義) 源自《新唐書·蘇珦傳》的典故:“禦史王弘義附來俊臣為酷,世畏疾,莫敢觸其鋒。”
害怕疾病(少數釋義) 部分詞典将其作為成語解釋,如:“畏疾形容害怕生病”。例句:“他因家族病史,對此病畏疾不已。”
二、用法對比
參考資料:漢典、滬江詞典、《新唐書》引證。
《畏疾》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對于疾病的害怕和恐懼。字面意思上,畏指害怕,疾表示疾病。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于疾病的深深忌憚。
《畏疾》的第一個字《畏》拆分開來是由"田"和"鬥"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10劃。
第二個字《疾》拆分開來是由"疒"和"疋"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5劃。
《畏疾》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一篇中:"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子路對曰:“何為斯人也?”子曰:“維其畏(疾)也。”"
繁體字為《畏疾》。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所以《畏疾》的寫法也有一些差異。具體變化為:
《畏》的古體形态為"畆",是由小田字旁和"乃"組成。"畆"在古時是用來量地的單位,後來引申為畏懼的意思。
《疾》的古體形态為"疒",與現代寫法相同,用來表示疾病的意思。
1. 他在小時候得過一場重病,從那以後就一直畏疾不敢出遠門。
2. 對于瘟疫的發生,人們常常充滿畏疾。
3. 她患有近視,畏疾地戴上了眼鏡。
畏懼、畏縮、畏首畏尾、畏罪
害怕、恐懼、懼怕、怯懦
無畏、勇敢、大膽、無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