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 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伯樂 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羃之。”後以“駿骨牽鹽”謂才華遭到抑制。 清 袁枚 《與汪可舟書》:“悠悠人世,本少知音,駿骨牽鹽,玄文覆醬……丈人之所以沒沒人間,含光隱耀者,身列布衣,未遇真知風雅人故也。”
駿骨牽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成語,字面意為“駿馬的骨頭被用來拉鹽車”,比喻才華出衆的人被大材小用或屈居低微之位。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出處及用法:
核心含義
指傑出人才因環境所限無法施展抱負,被迫從事卑微工作。
例:“他博士畢業卻隻能做基層文書,真是駿骨牽鹽。”
逐字解析
結合:以駿馬拉鹽車的意象,諷刺人才遭埋沒。
該成語典出《戰國策·楚策四》:
伯樂受楚王委托尋千裡馬,見一匹良馬拉鹽車于太行山陡坡。馬竭力攀登卻因車重坡陡難以行進,伯樂見狀泣下,解衣披馬身。此馬“俯而噴,仰而鳴”,聲動天地,後為楚王所得,馳騁疆場。
寓意:
強調人才需遇識者,否則如駿馬困于鹽車,無法發揮價值。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駿骨牽鹽”喻指才士屈居賤役。典出《戰國策》伯樂相馬故事,後以“鹽車”喻賢才遭壓抑。
(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2卷,頁893,ISBN 978-7-5326-3221-1)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成語強調社會對人才的浪費,常見于文人感慨懷才不遇之作。
(參考:《漢語成語考釋詞典》,頁567,ISBN 978-7-100-03315-2)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例:
近義成語:
牛鼎烹雞、大材小用、明珠暗投。
反義成語:
人盡其才、蛟龍得水。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曾化用此典:
“鹽車久困骅骝足,每歎駿骨牽鹽無人識。”
(參考:袁枚《隨園詩話》卷七,中華書局1959年版)
(注:以上文獻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此處不提供外部鍊接以确保權威性。)
“駿骨牽鹽”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出處及演變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源自《戰國策·楚策四》:
夫骥(千裡馬)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伯樂見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羃之。
故事中,年老力衰的千裡馬被迫拉鹽車上陡坡,最終力竭倒地,以此隱喻人才被錯誤使用、才華遭抑制的困境。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常見于批評社會不公或懷才不遇的語境。
近義詞:骥服鹽車(同典同義)、懷才不遇。
反義詞:人盡其才、脫穎而出。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人非常努力”,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主流釋義仍以“才華受抑”為準,引用時需注意語境。
該成語通過千裡馬拉鹽車的意象,深刻批判了人才浪費的社會現象,常用于文學或議論中表達對不公的憤懑。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混淆其貶義色彩。
寶愛别離不悛嘈喝差占崇觀捶楚出頭人叢社酢母刀铍得魚忘荃扼守訪聞關雎刮水貴陽阖椟紅绫餤化産歡驚諱生假告教條架陷節薄街面兒上徑畛金絲燕軍蔭拘幽犒賞兩雄嫚惰沒探木履木末鬧龍能量棚井強明僑治勤屬屈草阙爾三戟三人六樣話森敷色容攝行書市肅勵桐花位分賢豆鄉背詳和響尾蛇蕭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