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的日影。喻時光。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淩晷飇飛,暫少忽老。”
“淩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淩晷(líng guǐ)指流動的日影,常用于比喻流逝的時光。該詞通過日影的移動形象化地表達時間飛逝,帶有文學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将“淩晷”解釋為成語,意為“超越太陽的光芒,形容人才出衆”。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解讀,建議以“流動日影”的原始含義為準。
近義詞:光陰荏苒、白駒過隙;相關成語:焚膏繼晷、寸晷風檐(均與時間或日影相關)。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淩晷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太陽初升的時刻。下面将為你介紹淩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淩晷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和日字,分别位于上面和下面。它的總筆畫數是11,其中日字旁占4畫,日字占7畫。
淩晷一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殷周之義大傳》中,用來描述太陽初升的景象。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觀察自然現象和人類生活的描寫。
淩晷的繁體字為 "淩晷"。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淩晷在古時候的寫法是 "淩晷",并沒有太多變化。
1. 早晨的淩晷時刻,太陽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
2. 農民起早貪黑,隻為能在淩晷時刻開始勞作。
淩晷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以下詞組:淩晷晨曦、淩晷初升、淩晷時分、淩晷初照。
類似于淩晷意義的詞語有:拂曉、日出、破曉、曙光。
與淩晷相反的詞語是:日落、黃昏、暮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