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隱的意思、遁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隱的解釋

亦作“遯隱”。1.猶隱藏。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遯隱。”一本作“ 遁隱 ”。

(2).遁世隱居。 唐 柳宗元 《龍安海禅師碑》:“遁隱乖離,浮遊散遷,莫徵旁行,徒聽誣言。” 郭沫若 《我們的文學新運動》:“我們宜不染于污泥,遁隱山林,與自然為友而為人生之逃遁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隱(dùn yǐn)指逃避世俗、隱居避世的行為或狀态,強調主動遠離塵嚣以尋求精神超脫。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遁”的本義

    源自甲骨文,字形像“豕”(豬)逃離圈欄,本義為“遷移、逃避”。《說文解字》釋為“遷也,一曰逃也”,引申為隱藏、退避。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

  2. “隱”的含義

    本義指“隔牆不相見”,《說文解字》稱“蔽也”,即隱蔽、藏匿。後引申為歸隱、超脫凡俗。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複合詞“遁隱”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避世隱居”之意,常見于描述隱士逃離政治漩渦或世俗紛擾的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深層文化内涵

  1. 道家思想影響

    道家主張“無為而遁世”,如《莊子·刻意》雲“就薮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提倡遁隱以保全天性。

    來源: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2. 儒家“窮則獨善其身”

    儒家亦認可在亂世中“遁隱守志”,如孔子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賦予遁隱道德正當性。

    來源: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三、曆史用例

  1. 屈原《蔔居》

    “甯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反映士大夫在政治污濁中選擇遁隱以守節。

    來源: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陶淵明歸隱

    《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被視為遁隱的典範,象征掙脫官場束縛、回歸自然本真。

    來源: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

  3. 嵇康《述志詩》

    “斥鴳擅蒿林,仰笑神鳳飛……逍遙遊太清”以神鳥隱喻遁隱者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來源: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遁隱”弱化了政治避世色彩,更側重個體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如逃離都市喧嚣、回歸田園生活等行為。

來源:劉東《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三聯書店)。

(注:因文獻引用需符合學術規範,此處來源均标注權威出版物;網絡來源未達引用标準故未提供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遁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基本含義

“遁隱”指避世隱居,遠離世俗紛擾。由“遁”(逃避、隱匿)和“隱”(隱藏、避世)組合而成,強調主動脫離社會喧嚣,追求甯靜的生活方式。這一含義常見于描述古代文人隱士的生活态度,如陶淵明通過田園詩表達遁隱理想。

二、詳細釋義

  1. 隱藏事物
    指具體事物的隱匿狀态。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寫道:“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形容景物緊湊無隱藏之處。

  2. 避世隱居
    指主動選擇隱居生活,脫離世俗。如郭沫若提到“遁隱山林,與自然為友”,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退隱傾向。此用法常與“清修”“隱逸”等概念關聯,體現傳統文化中的修行方式。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柳宗元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包封保捷暴漲避案邊餉閉關伯祖妣蔀室陳閱尺椽捶丸高鬥購誘管城君涫沸管湧烘烤鴻茂花胡衕護花鳥嵥豎冀方積墨冀州赍裝據常軍援麇至開卷有益誇飾來而不往非禮也龍虎文鹿港落産呂公枕汶汶免俗凝嚴飄擊頻蹙遷奪清茶清都绛阙清照啟惕球刀勸從容衆入彀桑榆暮景蜃海樹井瑣沙探赜題補鐵打土芥惋怒勿忸于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