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刓闕 ”。磨損殘缺。 前蜀 杜光庭 《錄異記·許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識。”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卧佛寺》:“門西有石盤,方廣數丈,高亦稱是,無纖毫刓缺。”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卷中:“ 東坡 《送李孝博之嶺表詩》碑,在 蜀岡禪智寺 ,斷仆已久,而字畫幸無刓缺。”
(2).猶敗壞。 唐 韓偓 《春陰獨酌寄同年李郎中》詩:“詩道揣量疑可進,宦情刓缺轉無多。” 宋 嶽珂 《桯史·燕山先見》:“若沿邊諸郡,士不練習,武備刓缺,則置而不講。”
“刓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文獻用例及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二、核心含義
磨損殘缺
敗壞、衰敗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于古籍及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不常用。需注意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描述實物磨損時側重“殘缺”,描述抽象事物時多指“敗壞”。
刓缺(guàn quē)是一個意思比較特殊的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其大緻意思是“糾正缺點錯誤”,具有改正錯誤、彌補不足之義。
刓缺的部首是刀(刂),表示與刀相關。它的筆畫數為10畫。
刓缺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複合口語詞彙,其中,刓意為糾正、改正,缺意為不足、錯誤。它的産生是為了表達人們對于糾正缺點、改正錯誤的期望。
刓缺的繁體寫法是「刪缺」。
在古代,刓缺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家的個人風格,字形可能發生變化。然而,刓缺的基本結構和含義大緻保持不變。
1. 他雖然有一些缺點,但是很努力在刓缺,提高自己。
2. 這個項目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要不斷地刓缺,使它更加完善。
3.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幫助人們認識自身的缺點,并不斷進行刓缺,提升自己的能力。
組詞:刓正、刓過、刊正
近義詞:彌補、改正、糾正
反義詞:缺陷、不足、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