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王 劉邦 的軍隊。《史記·郦生陸賈列傳》:“汝能止 漢 軍,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
(2). 漢 朝的軍隊。《漢書·趙充國傳》:“ 武帝 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将軍擊 匈奴 ,大為虜所圍。 漢 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
(3). 元 代 漢 人編成的軍隊。《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發民為卒,是為 漢 軍。”
(4). 清 旗籍的一種。凡 漢 人於 明 季降 清 者,依 滿洲 兵制,編入 漢 軍各旗。《清會典·内閣·典籍廳》:“典籍, 滿洲 二人, 漢 軍二人, 漢 二人。”《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家姓 安 ,是個 漢 軍世族舊家。”
漢軍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隨時代變遷而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中國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正規軍事力量。漢軍以步兵、騎兵為主體,在漢武帝時期發展為高度組織化的軍隊,通過衛青、霍去病等将領北擊匈奴,拓展疆域,奠定中原王朝的軍事體系基礎。其建制包含中央軍(南北軍)與地方郡國兵,兵器以鐵制環首刀、強弩為特色。
來源:《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戰争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元代推行"四等人制",将軍隊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色目人)、漢軍、新附軍(南宋降軍)四類。此處的"漢軍"特指原金朝統治下的漢族及契丹、女真等族武裝,屬第三等級軍事力量,承擔屯戍、工程等任務,地位低于蒙古與色目軍隊。
來源:《元史·兵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朝入關後,将歸附的明朝軍隊及漢人編入"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并列)。漢軍旗人享有部分特權,可任文官武将(如施琅、年羹堯),但地位低于滿洲旗人。乾隆後逐漸邊緣化,清末與綠營共同衰落。
來源:《八旗與清代政治論稿》(杜家骥著,人民出版社)
在曆史研究與文學影視中,"漢軍"常代指以漢族為主體或漢王朝所屬的軍隊,如"明末漢軍抗清""影視劇中的漢軍陣列"。
來源:《中國曆史名詞審定委員會·曆史概念規範》(2020版)
“漢軍”是一個曆史術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劉邦的軍隊(秦末漢初)
指漢王劉邦在楚漢争霸時期統領的軍隊,是推翻秦朝、擊敗項羽的核心力量。例如《史記》記載“汝能止漢軍,我活汝”,即指劉邦的部隊。
漢朝的正規軍隊(西漢至東漢)
泛指兩漢時期的中央及地方軍隊,承擔對外征戰、對内平叛等職責。如《漢書》提到“漢軍乏食數日”,描述漢武帝時期與匈奴作戰的情景。
元代漢人編成的軍隊(1271–1368)
元朝将中原漢人編入的軍隊,與蒙古軍、探馬赤軍并列,負責鎮戍和作戰。例如元世祖時期“發民為卒”,用于平定南方或駐防邊疆。
清代八旗中的漢軍旗(1636–1912)
清朝入關前歸降的漢人被編入漢軍八旗,隸屬旗籍,軍事制度仿滿洲。如明末降清的漢人依兵制分隸各旗,形成獨立軍事體系。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元史》等文獻或網頁中的例句。
變移兵員漕浴長城站陳子昂籌畫倒剪調布滌瑕惡鬥遌時忿言夫娘呷呷根指數裹餱糧孤韻孤注漢祚鶴操何有華芝弧深蹇谔之風講理檢量簡散腳位皛溔劫寨技掚錦裘潰亂括買勞煩斂禍列徒厘革靈警祿命買快棉毛毯謬妄無稽黏濕捧袂千金裘妾人氣根商務辦事處深豁射葉使乖實象順勁斯榆銅藍悇悑夏耕霞巾嚣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