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刓缺的意思、刓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刓缺的解释

(1).亦作“ 刓闕 ”。磨损残缺。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讹谬者,輒市之,储作副本。”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中:“ 东坡 《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禪智寺 ,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

(2).犹败坏。 唐 韩偓 《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练习,武备刓缺,则置而不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刓缺(拼音:wán qu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多用于描述器物或文字的磨损残缺状态。以下从形、义、源流及用例四方面详释:


一、字形与字音


二、核心释义

  1. 器物磨损

    指物体表面因长期使用或外力作用产生的缺损,如印章印面模糊、碑刻文字漫漶。

    例:清人叶昌炽《语石》载古碑“年久刓缺,字迹莫辨”。

  2. 文字残缺

    特指古籍、文献中字迹因传抄或腐蚀导致的缺失。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注疏提及竹简“刓弊不可卒读”(“弊”通“缺”)。

  3. 抽象引申

    引申为制度、礼法等因年代久远或执行不力而废弛残缺。

    例:王充《论衡》批谶纬之术“典章刓缺,邪说篡真”。


三、词源与演变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磨损残缺”,引《史记·淮阴侯列传》“刓弊”用例,强调其描述实物损毁的本义。

  2. 《辞源》:

    注“刓缺”为“棱角磨灭”,侧重物体形貌的损耗过程。

  3. 《古代汉语词典》:

    指出其引申义“制度废弛”,引汉代政论为证。


五、近义辨析


结语

“刓缺”一词凝练体现了古人对物质损耗的精细观察,从具体器物到抽象礼法,其语义演变承载了汉语“以形喻理”的独特思维,至今仍活跃于文物鉴定与古籍修复领域。


参考来源:

  1. 叶昌炽《语石》(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3. 王充《论衡·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释本)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册,页987
  5.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页345
  6.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页1256

网络扩展解释

“刓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文献用例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二、核心含义

  1. 磨损残缺

    • 如古碑文字因年代久远导致模糊残缺:“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前蜀·杜光庭《录异记》)。
    •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提到“字不刓缺”的书籍更值得收藏,强调文字保存完好。
  2. 败坏、衰败

    • 多用于形容事物或制度的衰颓,如“士习浇漓,官方刓缺”(明代文献);
    • 宋代岳珂《桯史》中“武备刓缺”指军事防备废弛。

三、使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于古籍及学术讨论中,现代汉语已不常用。需注意语境区分其具体指向:描述实物磨损时侧重“残缺”,描述抽象事物时多指“败坏”。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期子邦采包船报告背心鼻胆残茶剩饭偿冤朝寮赤苦春帝盗明发抖防洪渠風起水湧风旨阜昌负秽歌袴公祢国彜寒砧好内耗损洪涝瓠子检核济拔劫数难逃截止时间积伶块肉圐圙掠卤冷面落意麦曲葩卉排除万难螃蜞辟藏评点家破曙仁言人众狨座嗓眼骚携时固虱官损薄贪贿无艺铁胎弓啼哭郎君童冠同年齿録委积微积分无声戏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