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的别名。 宋 楊萬裡 《謝王恭父贈梁杲墨》詩:“兩圭水蒼笏,雙團點漆壁。”參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文具·墨》。
“水蒼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水蒼笏(拼音:shuǐ cāng hù)是墨的别名,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這一名稱源于墨的形态或顔色特征,可能與古代笏闆(官員上朝時手持的狹長闆子)的形狀相似,且墨色青黑如蒼玉,故稱“水蒼笏”。
宋代詩人楊萬裡在《謝王恭父贈梁杲墨》中寫道:“兩圭水蒼笏,雙團點漆壁”,以“水蒼笏”比喻墨的形态和色澤。清代學者厲荃的《事物異名錄·文具·墨》也收錄了這一别稱。
“水蒼笏”的核心含義是墨的雅稱,常見于詩詞或古籍中。其命名可能結合了墨的色澤(青黑如蒼玉)與形态(類似笏闆)的特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事物異名錄》或楊萬裡的詩作原文。
《水蒼笏》是指古代官員儀仗用的一種儀器。它是指宮廷禮儀中主持儀式的官員手中所持的一種扇子。具體來說,它是用藍、綠和白色的瑰麗花紋裝飾的扇面,扇面外延伸出笏闆,笏闆上刻有龍形紋飾。
《水蒼笏》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水」、「蒼」和「笏」。其中,“水”是波水旁(氵),讀音為shui3,表示與水有關聯;“蒼”是草木旁(艹),讀音為cang1,表示蒼勁、繁茂的樣子;“笏”是簡的偏旁,讀音為hu4,表示一種古代的行令,即扇子。
根據部首、筆畫數目的組合,水蒼笏的拆分為:氵+艹+竹。
《水蒼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儀仗禮儀。在古代,官員在舉行重要儀式或進行慶典時,常常用水蒼笏來進行儀仗。笏,即扇子,是用來扇風或作為儀仗持用的一種工具。水蒼笏則代表了官員高雅莊重的形象。
《水蒼笏》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水蒼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水蒼笏的寫法稍有不同。具體來說,水的舊體字是「氺」,蒼的舊體字是「蒼」,而笏的舊體字是「䈬」。
1. 經過莊重的儀仗隊伍,官員手持水蒼笏,行進至主席台。
2. 在古代的宮廷禮儀中,水蒼笏被視為重要的象征。
1. 水珠蒼白:形容水滴的顔色蒼白,沒有光澤。
2. 笏闆:指水蒼笏的那個笏闆部分。
3. 清水蒼石:指潔淨清澈的水,石頭呈現蒼翠色。
1. 笏:指古代官員用于儀仗的一種行令。
2. 頤:又指古代官員的一種儀仗,類似于水蒼笏。
1. 管鐘:指古代官員用于儀仗的一種管樂和鐘狀樂器。
2. 杖:指古代官員用于儀仗的一種儀器,形似拐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