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足曳行。 漢 焦贛 《易林·剝之萃》:“脛足跛曳,不可以行。”《宋史·道學傳三·朱熹》:“ 周必大 言 熹 上殿之日,足疾未瘳,勉強登對。上曰:‘朕亦見其跛曳。’” 清 褚人穫 《堅瓠續集·試院鶴啄封》:“ 幼良 因臀瘡,未即發,猶跛曳同遊院前。”
“跛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bǒ yè,意為“跛足曳行”,即腿腳有殘疾、行走時一瘸一拐且拖拽不穩的狀态。這一描述既可用于形容人的行動不便(如受傷、年老等),也可引申為事物運行困難或計劃受阻的比喻。
詳細内涵
該詞帶有一定貶義,強調步履蹒跚的狼狽感。例如,提到它可形容“生意不景氣”或“計劃不順利”,暗示事物發展脫離正常軌道。
文獻用例
語言特點
該詞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中,用以增強畫面感和貶義色彩。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滬江詞典)和(文獻引證來源)。
《跛曳》是一個形容詞,意為行走時一腳步伐不順暢、缺乏穩定、搖搖晃晃。通常用來形容人因腿腳有疾病或受傷所緻,行動不便或缺乏靈活度。
《跛曳》的拆分部首是⺾、頁,共有12個筆畫。
《跛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跛”和“曳”兩個字組成。
《跛曳》的繁體字為「跛曳」。
古時的《跛曳》寫作“跛”中有“⻊”與“朋”,“曳”中有“⺧”與“晃”。
他因為意外摔倒,造成了腳踝扭傷,現在行走時總是有些跛曳。
跛足、跛行、跛腳、顫跛。
踉跄、蹒跚、瘸、拐杖。
蹦蹦跳跳、輕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