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年少,年輕。《史記·曹相國世家》:“天下初定, 悼惠王 富於春秋, 參 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後漢書·樂恢傳》:“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業,諸舅不宜幹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李賢 注:“春秋謂年也。言年少,春秋尚多,故稱富。”《北史·後妃傳上·魏太武皇後赫連氏》:“太後以帝富於春秋,乃作《勸戒歌》三百餘章,又作《皇誥》十八篇,文多不載。”亦省作“ 富春秋 ”。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阆州錄事參軍》詩:“ 韋生 富春秋,洞澈有清識。” 宋 王安石 《次韻葉緻遠》:“明時君尚富春秋,豈比衰翁遠自投。”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憶當年, 周 與 謝 ,富春秋。”
“富于春秋”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人年少、年輕,強調年齡尚輕且未來歲月充裕。其中“春秋”代指年歲,“富于”即“富有”,比喻擁有較多的時光。
最早見于《史記·曹相國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後《後漢書》《北史》等典籍也沿用此詞,如《北史》記載太後因皇帝“富于春秋”而作《勸戒歌》。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富于春秋》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充滿智慧和學識,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富于春秋》的部首是貝部,它的筆畫數是12畫。
《富于春秋》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衛風·碩人》中的一句詩:“居士之室,富于春秋。”
《富于春秋》的繁體字為《富於春秋》。
在古代,人們在書寫《富于春秋》這個成語時,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字體和寫法,但基本的字形是相似的。
他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使自己富于春秋。
富貴、富庶、富饒、春秋筆法、豐富、學識豐富、經驗豐富
博學多才、見多識廣
無知、淺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