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狂浮蕩。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奴子 魏藻 ,性佻蕩,好窺視婦女。”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束州 邵 氏子,性佻蕩。”
“佻蕩”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iāo dàng,其核心含義為輕狂浮蕩,多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性格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行為輕浮、不穩定,缺乏堅定的立場或目标。常用于描述性格不夠踏實,容易受外界影響,在感情、事業或學習中表現出反複無常或缺乏決斷力的狀态。
語境與用法
單字解析
近義與關聯詞
與“輕佻”“放蕩”“浮躁”等詞義相近,但“佻蕩”更側重整體行為的不穩定性和缺乏定性。
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描述,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貶義程度。
佻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分:佻(tiao)和蕩(dang)。佻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7;蕩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9。
佻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起初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言行輕浮、不穩定的狀态。後來,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搖擺不定、變化無常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佻蕩的寫法為「佻蕩」。
在古時候,佻的寫法是「邀句」,蕩的寫法是「艸凼」。這些舊字形在今天已經不再常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佻蕩的例句:
一些與佻蕩相關的組詞有:
一些近義詞包括:易變、反複無常。
一些反義詞包括:穩定、沉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