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農半牧區的意思、半農半牧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農半牧區的解釋

指農區和牧區的交錯或過渡地區。亦稱農牧交錯區。我國東北和華北的西部地區以及西北的東部地區,屬半農半牧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半農半牧區是指在地理環境與生産方式上兼具農業耕種和畜牧養殖特征的複合型經濟區域。該概念可從三方面解析:

  1. 詞源構成

    "半"表示比例均衡,"農"指以農作物種植為主的農業活動,"牧"指以牲畜飼養為主的牧業活動。二者結合形成複合詞,體現土地利用的二元性特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地理特征

    多分布于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的生态過渡帶,如中國内蒙古陰山南北麓、青藏高原東緣等地。這類區域年均溫多在0-5℃之間,具備旱作農業與草場放牧的雙重自然條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地理區劃研究》)。

  3. 經濟形态

    呈現"種養結合"的複合生産體系:種植玉米、燕麥等耐寒作物,同時發展牛、羊等牲畜養殖。農牧業産值占比通常為4:6至6:4區間,形成互補型經濟結構(農業農村部《農牧交錯帶産業發展規劃》)。

  4. 文化融合

    承載着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融特征,如内蒙古河套地區既保留"祭敖包"等牧業習俗,又存在"開犁節"等農耕禮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半農半牧區(又稱農牧交錯區)是指農業與牧業并存的地理過渡地帶,其核心特征為農田和草場交錯分布,形成獨特的生态複合體。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自然景觀與人工群落相互鑲嵌的特殊區域,兼具農業生産(種植作物)和畜牧業(飼養牲畜)兩種經濟形态,是農區向牧區過渡的緩沖地帶。該區域年降水量通常在400mm左右,屬于生态敏感區。

二、分布區域

主要集中在我國三大地理闆塊:

  1. 東北地區(如内蒙古東部)
  2. 華北西部(如河北、山西北部)
  3. 西北東部(如甘肅、甯夏部分地區) 這些區域呈現明顯的農牧景觀交錯特征。

三、形成背景

最早由地理學家趙松喬在1953年提出,通過察北、察盟等地的調查發現:隨着緯度北移,集約農業逐步過渡為粗放農業,最終遞變為遊牧區,400mm等降水量線是重要分界線。

四、主要特點

  1. 經濟雙重性:農作物種植與牲畜飼養并重
  2. 生态脆弱性:易受氣候變化和過度開發影響
  3. 文化交融性: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在此交彙

五、補充信息

我國曾在該區域征收牧業稅(現已取消),其管理政策需兼顧農牧業協調發展。當前學術研究多聚焦于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注音:bàn nóng bàn mù qū(ㄅㄢˋ ㄋㄨㄙˊ ㄅㄢˋ ㄇㄨˋ ㄑㄩ)

别人正在浏覽...

罷斷白鷰幫船本本等等鼈菜閟啬撐杆齒貝充備觸嗅單露遁甲神惡惡從短二十五弦翻移非幾風禾盡起墳衍負利率告甯宮瓢乖棄貫鬥雙龍還轅好事之徒禾弟荷負合同壞植散群黃明灰火見齒講贊建制荊篠急三台就吏舉駁伉衡浪木利建涅槃扭解貧味聘選乾逼起碇青翰棹榷酤潤色缫席燒煉收維斯翚添乘調試梯己人通郵詳謹小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