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望山巒巍峨而塵念隨之平息。多指遁世隱居。亦喻知難而止息。 南朝 梁 吳均 《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亦作“ 望岫息心 ”。《南史·何點傳》:“ 豫章王 嶷 命駕造 點 , 點 從後門遁去。司徒 竟陵王 子良 聞之,曰:‘ 豫章王 尚望塵不及,吾當望岫息心。’” 明 袁宏道 《與管東溟書》:“猜嫌忽至,謗議遂成,足下深居避影,不肖亦望岫息心。”
“望峯息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遙望巍峨的山峰時,世俗雜念隨之平息,常用于表達兩種意境:
該成語蘊含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通過自然意象傳遞淡泊明志的思想,適用于文學賞析或人生哲理探讨場景。
《望峯息心》是一句流傳于中國的成語,意思是通過遠眺高山,平靜内心,達到心靈平靜的狀态。
《望峯息心》的部首拆分是:"望"的部首是"木","峯"的部首是"山","息"的部首是"心"。
《望峯息心》的總筆畫數是:26畫。
《望峯息心》源自于古代的佛教故事。傳說中,佛陀曾經登上高山,遠眺四周,觀察自然風景,借此使自己的内心平靜下來。這個成語因此而形成,總結了這種通過觀察自然遠景來使内心平靜的方法。
《望峯息心》的繁體字為「望峰息心」。
在古時候,「望峯息心」可能被寫作「望峰息心」,其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1. 登上山頂,望峯息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 當你感到焦慮時,不妨望峯息心,或許會有所啟發。
望山、登峰、平心靜氣、自然景色、内心甯靜、達到平靜的狀态。
望山沉思、遙望遠方、心境甯靜。
憂心忡忡、懷揣煩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