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屬之長。《國語·齊語》:“正月之朝,五屬大夫復事, 桓公 擇是寡功者而讁之。”參見“ 五屬 ”。
“五屬大夫”是古代中國官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指春秋時期齊國設置的行政長官,管轄五屬(地方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出自《國語·齊語》記載:「正月之朝,五屬大夫復事,桓公擇是寡功者而讁之。」
層級劃分
根據《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将齊國地方行政劃分為「屬-鄉-率-邑」四級,五屬大夫統領五屬,每屬下轄3鄉,每鄉轄10率,每率轄10邑(注:此内容來自低權威網頁,需謹慎參考)。
職責範圍
主要負責地方治理、賦稅征收與軍事管理,需定期向國君述職,政績不佳者會被問責。
以上解釋綜合了《國語》原始記載及詞典釋義,更詳細内容可查看《國語·齊語》原文或權威曆史典籍。
《五屬大夫》是一個典籍的名稱,它是中國古代蔔辭中的一部分,指的是可以通過六十四卦象辨識靈應和預測未來的研究者。
《五屬大夫》的拆分部首是水,筆畫數是6畫。
《五屬大夫》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周代時期,屬于蔔辭的一部分。它記錄了古代人們對于蔔筮和卦象的研究和觀察。
《五屬大夫》的繁體字為「五屬大夫」。
《五屬大夫》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漢字寫法為「五屬大夫」。
《五屬大夫》的例句:“五屬大夫針對蔔辭中的卦象進行研究,能夠預測未來的發展。”
與《五屬大夫》相關的組詞有:大夫、蔔辭、卦象、預測、未來等。
與《五屬大夫》近義的詞彙有:蔔者、蔔筮師、卦象鑒定者。
與《五屬大夫》反義的詞彙有:非蔔者、非信蔔辭者、不懂卦象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