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寒毛豎”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極度害怕而渾身發冷、汗毛豎起的驚恐狀态。
出自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名實》:
“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謂骨寒毛豎也。”
原文通過批評虛僞行為,強調後人讀到這類記載時會因驚懼而毛骨悚然。
該成語生動描繪了因極度恐懼産生的生理反應,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顔氏家訓》或權威詞典。
《骨寒毛豎》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描述極度恐懼或恐怖的情緒和感受。當人感到極度恐懼時,會覺得骨頭發冷,全身的毛發也會瞬間豎起來,這就是“骨寒毛豎”的意思。
《骨寒毛豎》一詞的部首是骨(骨寒)、毛(毛豎),分别屬于骨部和毛部。其筆畫數為12畫。
《骨寒毛豎》是漢語口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沒有具體的來源故事或典故與之相關。
在繁體中,骨寒毛豎的字寫作「骨寒毛竪」。
在古代漢字中,骨寒毛豎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1. 當看到那隻巨大的蜘蛛從天花闆上緩緩爬下來時,我整個人都感到骨寒毛豎。
2. 接到那個惡作劇電話後,她驚恐萬分,感到骨寒毛豎。
骨瘦如柴、骨肉相連、骨感、寒氣襲人、毛骨悚然等。
膽顫心驚、膽戰心驚、驚恐萬狀、驚魂未定。
從容自若、毫不在乎、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